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再谈“重写文学史”
被引量:
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重写文学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以多种方式改变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格局。本文通过对"重写文学史"的"审美原则"和"叙事体式"的辨析,历史地演示"重写文学史"与80年代的历史语境、知识范型、话语策略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认为只有规避"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才能理顺意识形态、历史阐释和文学史书写之间的各种矛盾纠葛。
作者
杨庆祥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22,共9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关键词
“重写文学史”
审美原则
叙事体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权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历史语境
文学史书写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97
同被引文献
415
引证文献
26
二级引证文献
71
参考文献
5
1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51
2
旷新年.
“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J]
.南方文坛,2003(1):3-6.
被引量:93
3
程光炜.
历史重释与“当代”文学[J]
.文艺争鸣,2007(7):59-68.
被引量:24
4
温儒敏,栾梅健,陈思和.
漫谈文学史理论的探索和创新——《20世纪中国文学史理论创新丛书》导言[J]
.文艺争鸣,2007(9):50-61.
被引量:21
5
李杨,昌切,孙绍振,南帆,徐岱,郑家建,毛丹武.
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观念笔谈[J]
.文学评论,2001(2):5-7.
被引量:46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陈思和.
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J]
.文学评论,1999(6):104-113.
被引量:57
2
王瑶.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1986(5):175-186.
被引量:32
3
陈思和.
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J]
.上海文学,1994,0(1):68-80.
被引量:246
4
李杨,洪子诚.
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J]
.文学评论,2002(3):21-33.
被引量:103
5
郜元宝.
现代汉语:工具论与本体论的交战──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的思考[J]
.当代作家评论,2002(2):40-52.
被引量:19
6
郜元宝.
音本位与字本位──在汉语中理解汉语[J]
.当代作家评论,2002(2):53-73.
被引量:27
7
张新颖.
现代困境中的语言经验[J]
.当代作家评论,2002(6):157-159.
被引量:3
8
郜元宝.
作家缺席的文学史——对近期三本“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检讨[J]
.当代作家评论,2006(5):4-18.
被引量:33
9
张未民.
当代的意义——“当代文学版”发刊词[J]
.文艺争鸣,2007(2):1-3.
被引量:2
10
程光炜.
新世纪文学“建构”所隐含的诸多问题[J]
.文艺争鸣,2007(2):47-49.
被引量:26
共引文献
597
1
陈旭光.
论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宗白华经验”[J]
.艺术学研究,2020,0(2):55-65.
被引量:7
2
杨希帅.
“新时期文学”:批评概念的浮沉与“当代文学”的结构变动[J]
.文艺争鸣,2022(10):85-90.
3
刘卫国.
“专精”与“博通”的融汇——论黄修己先生的学术历程与学科贡献[J]
.南方文坛,2024(3):30-38.
4
吴武洲,赵北辰.
建国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个人写作[J]
.韶关学院学报,2002,23(10):9-17.
被引量:2
5
何吉贤.
世纪末小剧场实践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6):51-60.
6
陈迪强.
标记历史悬置“现代”——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命名、分期问题的一种思考[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7):21-25.
7
叶虎.
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论争及其局限[J]
.文艺理论研究,2001(6):48-54.
8
丛迎旭,严灵,韩雪.
从极权主义到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思想评述[J]
.时代文学,2009(14):162-163.
被引量:1
9
李杨.
为什么关注文学史——从《问题与方法》谈当代“文学史转向”[J]
.南方文坛,2003(6):10-16.
被引量:16
10
郭秀琴.
论萧红悲剧小说的美感特征[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3-106.
同被引文献
415
1
李杨.
“以晚清为方法”——与陈平原先生谈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晚清文学问题[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2):14-24.
被引量:15
2
周伟良.
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以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1):4-17.
被引量:79
3
邱丕相,郭玉成.
论武术体系框架的构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3):64-67.
被引量:40
4
洪子诚.
“文学史热”及相关问题[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1-7.
被引量:8
5
李杨.
当代文学史写作:原则、方法与可能性──从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谈起[J]
.文学评论,2000(3):52-62.
被引量:73
6
王晓明,杨庆祥.
历史视野中的“重写文学史”[J]
.南方文坛,2009(3):79-87.
被引量:32
7
李建军.
文学写作的诸问题——为纪念路遥逝世十周年而作[J]
.南方文坛,2002(6):24-30.
被引量:70
8
旷新年.
“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J]
.南方文坛,2003(1):3-6.
被引量:93
9
李杨.
为什么关注文学史——从《问题与方法》谈当代“文学史转向”[J]
.南方文坛,2003(6):10-16.
被引量:16
10
李杨.
“救亡压倒启蒙”?——对八十年代一种历史“元叙事”的解构分析[J]
.书屋,2002(5):4-15.
被引量:52
引证文献
26
1
黄平.
“历史化”的“八十年代文学研究”--杨庆祥及其文学批评[J]
.南方文坛,2008(5):12-13.
被引量:1
2
崔志远.
构建当代文学相对稳定的学科形态[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15-20.
被引量:2
3
陈向兵.
何种标准? 谁之立场?——当代艺术史写作的权力、意义与可能[J]
.美苑,2010(3):16-19.
被引量:1
4
颜水生.
论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转向及其反思[J]
.宁夏社会科学,2010(5):152-156.
5
颜水生.
论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化”转向[J]
.云南社会科学,2010(5):152-156.
6
杨庆祥.
“新潮批评”与“重写文学史”观念之确立[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6):140-150.
被引量:3
7
周裕锴.
“六根互用”与宋代文人的生活、审美及文学表现——兼论其对“通感”的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2011(6):136-153.
被引量:31
8
罗宏梅,周帆.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阐释框架[J]
.中国社会科学,2011(6):154-166.
9
赵振杰,贺姗姗.
人工合成的“纯文学”——重返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85-90.
10
周景雷,胡冠男.
【理论】作为现象的路遥研究与接受[J]
.鸭绿江,2013(2):120-128.
二级引证文献
71
1
刘泽华.
论“六根互用”与两宋题画诗的通感艺术[J]
.艺术学界,2021(2):81-101.
2
杨华莉,康京京,李晓亮.
地方民族院校武术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实践研究[J]
.体育视野,2022(8):30-32.
3
何春华.
高校武术教育课程教学创新路径[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01):187-189.
被引量:7
4
廖望.
“多元变革时代”与“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小说——评王晓平《追寻中国的“现代”:“多元变革时代”中国小说研究1937—1949》[J]
.学术评论,2023(1):60-67.
5
仉慧卿.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7):47-49.
被引量:2
6
赵振杰,贺姗姗.
人工合成的“纯文学”——重返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85-90.
7
王红梅.
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文学的发展形势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5):160-161.
被引量:1
8
王晓玲.
董振堂与新疆口述美术史[J]
.艺术科技,2013,26(8):171-172.
9
王瑜.
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文史观建构初探[J]
.保定学院学报,2013,26(6):1-5.
10
曾丽容.
突破学科壁垒 构建“大文学”体系[J]
.社科纵横,2015,30(3):135-137.
被引量:1
1
郭晨光.
从拟作角度谈西晋故事乐府对汉乐府体式的复归——兼论汉乐府经典地位的定型[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35(4):130-134.
被引量:1
2
可永雪.
论《史记》在叙事上对《左传》的继承和发展[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1):57-64.
被引量:2
3
张少文.
旧瓶新论——论浪漫主义反讽的叙事体式[J]
.外国文学,2003(5):64-69.
被引量:9
4
梅雯.
解读《红楼梦》的新路径:从知识范型的角度出发[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3):69-75.
5
林佩璇.
《圣经》权威话语与庄严叙事[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30-32.
被引量:1
6
许振东.
《聊斋志异》爱情小说的叙事体式[J]
.社会科学,2000(1):73-75.
被引量:1
7
我刊喜获“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称号[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
8
柳名理.
一棵倒下的树(外二首)[J]
.福建文学,1998(10):62-62.
9
王晖.
论科技期刊编辑的审美追求[J]
.科技资讯,2006,4(33):229-229.
10
王晖.
论科技期刊编辑的审美追求[J]
.科技咨询导报,2007(1):197-197.
文艺研究
200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