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语谐音探析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谐音数量之众多,应用之广泛,是其他语言中难以见到的,可以说不懂得汉语的谐音之妙,就不曾真正懂得汉语。本文从汉语谐音的根基——语音特点分析出发,阐述了汉语谐音的表现,并从文化的深层意蕴挖掘其存在的社会及民族心理基础,旨在促进新时期中国文化的推广、语言文字的运用及语言教学的提高。
作者
王洋
机构地区
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民族论坛》
2007年第12期46-47,共2页
Minzu Tribune
关键词
汉语
谐音
文化
分类号
H1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42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8
1
王雪梅.
汉语谐音艺术的文化意蕴[J]
.汉字文化,2007(1):58-61.
被引量:13
2
翟淑英.
谐音文化的语用价值[J]
.武警学院学报,2006,22(6):81-83.
被引量:2
3
郑伟芬.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3(2):71-72.
被引量:6
4
徐凤敏,赵艳驰.
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民族性[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01-103.
被引量:2
5
夏莉.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4(2):95-97.
被引量:13
6
孟昭泉.
汉文化的语音精灵——谐音[J]
.台州学院学报,2003,25(1):21-25.
被引量:12
7
陈莎.
广告中“谐音成语”文化现象透视[J]
.当代修辞学,1996(6):18-19.
被引量:7
8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deSaussure)著.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赵金铭.
谐音与文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1):40-56.
被引量:37
2
萨丕尔 陆卓元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0.
3
姚亚平.文化的撞击--语言交往[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4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5
(美)爱德华·萨丕尔(EdwardSapir)著,陆卓元.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5.
6
江宏.谐音禁忌的文化学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7
[英]马林诺夫斯基 著,费孝通.文化论[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8
道尔吉.
谐音表义的文化内涵[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21(3):115-119.
被引量:3
9
周力.
浅谈谐音的运用与民族审美心理因素[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53-53.
被引量:4
10
安志伟.
网络数字谐音词语浅论[J]
.太原大学学报,2002,3(4):36-38.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42
1
张海英,马红军.
典籍翻译中的“前景化”特征研究——以亚瑟·韦利的《猴》为例[J]
.现代英语,2021(19):68-70.
2
石美丽.
汉字的谐音[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2):157-157.
3
郑美善.
谐音现象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S2):85-86.
被引量:2
4
申家修,岳静.
谐音修辞的地位和文化意蕴[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30(4):105-108.
被引量:1
5
高哲静,胡姝昀.
小议广告模糊语言的动态顺应[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69-72.
6
肖佳佳.
论数字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效果[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5):162-164.
被引量:1
7
于全有,李现乐.
谐音与汉文化关系研究综论[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125-129.
被引量:7
8
朱成祥,邵志华.
谐音广告语辩证观[J]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9(1):8-10.
9
荆莉.
汉语谐音与对外汉语教学[J]
.黄山学院学报,2010,12(2):76-79.
被引量:2
10
朱培培,孙汝建.
试探店名谐音现象[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46-4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5
1
施春宏.
逆谐:一种时尚表达[J]
.修辞学习,2003(2):34-35.
被引量:7
2
施春宏.
略谈谐义[J]
.修辞学习,2002(5):33-34.
被引量:5
3
曹铁根.谐音·修辞·汉文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1).
4
杨艳兰.
美学视角下网络语言谐音效果致成原因分析[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9(6):86-87.
被引量:4
5
黎昌友.
网络语音变异词语的特点及构成理据[J]
.社科纵横,2009,24(6):150-151.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1
1
胡丽珍,潘倩莹.
论网络语言的汉字谐音现象[J]
.唐山学院学报,2012,25(5):83-87.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5
1
朱敬一,沈峥.
国际中文教育中网络谐音词的教学研究[J]
.汉字文化,2022(S02):187-189.
2
李倩.
再议汉语谐音词[J]
.北方文学(中),2013(3):152-153.
3
赖思羽.
网络语言中英汉结构谐音仿词[J]
.昭通学院学报,2018,40(1):116-119.
被引量:3
4
邓智君.
互联网时代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及其应用现状探研[J]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19(12):180-181.
5
杨丹琳.
大学生群体网络中英谐音短语使用探究[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1):103-108.
被引量:1
1
李智雋.
马来语和汉语的语言禁忌比较研究[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6(1):147-148.
被引量:1
2
李倩.
再议汉语谐音词[J]
.北方文学(中),2013(3):152-153.
3
郑伟芬.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3(2):71-72.
被引量:6
4
王苹.
汉语谐音表达的客观基础[J]
.修辞学习,2000(2):8-10.
被引量:27
5
曹冬梅.
浅谈"双语"中的文化词教学[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1(6):191-191.
6
严莉芬.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汉英语义与语用差别[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453-456.
7
王永忠,胡国正.
浅析唐诗英译中模糊性的亏损[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65-68.
被引量:1
8
刘瑞明.
也说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性[J]
.陇东学院学报,2006,18(4):1-5.
被引量:1
9
李旭新.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6-147.
被引量:2
10
徐凤敏,赵艳驰.
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民族性[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01-103.
被引量:2
民族论坛
2007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