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规划与建设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1
出处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10,共5页
Economic Geography
二级参考文献17
-
1胡乃武,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2期
-
2团体著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专访录,1995年
-
3刘再兴,中国经济布局总体研究,1995年
-
4团体著者,国土规划与地区经济调研究资料,1994年,1期
-
5刘树成,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1994年
-
6团体著者,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994年
-
7金锋,区域经济与政策分析,1992年
-
8团体著者,管理世界,1991年,1期
-
9陈栋生,计划经济研究,1991年,1期
-
10李伯溪,1990年
共引文献17
-
1李福柱,丁四保.发达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路径建构与思考[J].开发研究,2005(1):104-106. 被引量:8
-
2赵军锋.区域公共政策的生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5):17-19. 被引量:2
-
3孟兰霞,张东启,周尚哲.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步研究[J].开发研究,1997(1):45-47. 被引量:1
-
4刘本盛.中国经济区划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2):81-90. 被引量:33
-
5牛雄.主体功能区构建的人口政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25(4):42-47. 被引量:10
-
6喻锋.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政策创新[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22(1):18-21. 被引量:5
-
7袁惊柱.中国与欧盟区域政策比较分析[J].调研世界,2011(3):28-31. 被引量:2
-
8刘可文,曹有挥,王聪,袁丰.区域政策、产业特性与中央企业空间布局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645-1655. 被引量:4
-
9刘可文,曹有挥,肖琛,王聪,车前进.国家区域政策对央企空间布局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2,31(12):2139-2152. 被引量:10
-
10李猛.经合组织国家治理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的转变及其效果[J].政治学研究,2013(5):71-8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77
-
1赵璜.中哈经贸发展与国际环境[J].人文地理,1995,10(3):37-43. 被引量:5
-
2袁志彦.“亚欧大陆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J].人文地理,1991,6(4):52-55. 被引量:1
-
3李同升.原苏联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1997,6(2):34-41. 被引量:3
-
4马英昌.第二亚欧大陆桥——现代丝绸之路[J].社科纵横,1992,7(6):17-19. 被引量:1
-
5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被引量:834
-
6杜德斌,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地理研究,2015,34(6):1005-1014. 被引量:286
-
7钱今昔.为新亚欧大陆桥筹谋——《连云港市域发展战略研究》评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9(4):54-56. 被引量:1
-
8王丽萍.90年代河北省区域开发与生产力布局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9(4):7-12. 被引量:2
-
9伍铁林.连云港陆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21(6):84-90. 被引量:4
-
10周建华,姚士谋.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0(1):31-3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1
-
1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23-30. 被引量:101
-
2张贵祥,朱晓华,王杰臣,杨政.太中铁路的多方案比选与可行性论证[J].人文地理,2000,15(3):56-59.
-
3戴先杰.跨世纪发展的苏北产业布局战略思考[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9(4):43-48. 被引量:1
-
4李同升.中国与中亚内陆国家沿桥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J].经济地理,1998,18(3):78-82. 被引量:2
-
5张贵祥.太中铁路与贯穿黄土高原新大陆桥的构想[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4):8-12. 被引量:3
-
6包崇明.口岸城市陆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34(2):105-108. 被引量:6
-
7张军,陈瑾,赵小杰.“一带一路”与新亚欧经济带建设[J].企业经济,2015,34(11):110-114. 被引量:3
-
8王丰龙,张衔春,杨林川,洪世键.尺度理论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战略解读[J].地理科学,2016,36(4):502-511. 被引量:55
-
9苏华,李玉彪.“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理论脉络梳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8(2):127-128. 被引量:1
-
10戴先杰.苏北生产力空间结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2(1):193-19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74
-
1胡志丁,王丰龙,安宁,王雨,宋涛,彭飞,何光强,马腾,秦奇,熊琛然.洋能否为中用? 西方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发展的借鉴与反思[J].地理研究,2020,0(2):217-231. 被引量:20
-
2张海燕,戴先杰,孔令平.江苏省区域现代化进程评价与分析[J].市场周刊,2008,21(3):45-47. 被引量:1
-
3张贵祥,朱晓华,王杰臣,杨政.太中铁路的多方案比选与可行性论证[J].人文地理,2000,15(3):56-59.
-
4苏飞,胡超美.苏北沭阳县与苏南、苏中产业结构相似性研究[J].科技信息,2008(30):212-213.
-
5高丽娜.苏北城市经济带的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J].市场周刊,2007,20(6):26-27.
-
6张贵祥,王金亮.黄土高原贫困山区经济持续发展战略——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J].山地学报,2000,18(5):462-467. 被引量:5
-
7李同昇,龙冬平.中亚国家地缘位置与中国地缘战略的若干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3):303-314. 被引量:36
-
8张贵祥,朱晓华.太原—中卫铁路研究——方案比选、宏观论证与可行性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0(5):104-109.
-
9马莉莉,张亚斌,王瑞.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文献综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27(4):63-69. 被引量:44
-
10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机理与战略构想——基于空间经济学语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4):39-50. 被引量:22
-
1鲁研城.振翅欲飞的鲁南经济带——我省“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系列报道之四[J].支部生活(山东),2008(2):24-26.
-
2孟力强.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开发建设的战略构想[J].工业技术经济,1999,18(5):8-9.
-
3何梅青.浅谈我国西北地区第三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J].青海农技推广,2000(4):24-25.
-
4孙军,高彦彦.区域互动与区域协调发展——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崛起分析[J].发展研究,2013,30(1):28-33. 被引量:4
-
5张善信,李武武.淮海经济区与新亚欧大陆桥[J].江苏社会科学,1996(6):32-37. 被引量:1
-
6李健.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机遇[J].中国对外贸易,1997(1):29-30.
-
7张津梁.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寻求沿桥交流合作新突破[J].大陆桥视野,2009(4):30-31.
-
8任汉诗.连云港:瞄准亿吨大港引资扩港[J].大陆桥视野,2004,0(6):44-45.
-
9李隽业.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东、中、西部开发策略[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2(2):14-18. 被引量:1
-
10刘灵芝,徐习军,秦海明.略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陆域开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4):138-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