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析高考制度改革的症因与方向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考改革一直呼声不断。进入新世纪后的几年里,特别是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改革更是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纷纷举办有关高考向何处去的大讨论,有关专题研讨会层出不穷,专家学者莫衷一是。各种改革方案一个接一个出台,先是“综合能力考试”,“3+X方案”,“3+(文、理)综合”,“3+X+1”,
作者
王海东
机构地区
教育部考试中心科研发展处
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8-40,共3页
Contemporary Education Sciences
关键词
高考制度改革
“3+X+1”
综合能力考试
高考改革
新课程改革
专题研讨会
3+X方案
九十年代
分类号
G639.2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35
同被引文献
20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4
参考文献
7
1
杨学为.
高考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考试,2006(7):62-62.
被引量:4
2
傅书红.
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J]
.基础教育参考,2005(8):23-24.
被引量:8
3
谢小庆.
高考改革已经到了可以攻坚的时候[J]
.中国考试,2006(2):14-15.
被引量:4
4
周琴.
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行模式评介[J]
.湖北招生考试,2006,0(12):59-61.
被引量:3
5
赵春娟.
战后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变革及其启示[J]
.天中学刊,2005,20(6):127-130.
被引量:6
6
吴满华.
韩国大学入学考试特点及改革趋势[J]
.世界教育信息,2006,19(1):34-36.
被引量:7
7
杨李娜.
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探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02,22(6):47-50.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金海澜.
改革中的日本大学招生制度及其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1992(2):17-21.
被引量:4
2
王桂.
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与学历社会——入学考试制度、学历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
.外国教育资料,1993,27(2):1-7.
被引量:3
3
-.台湾“2001年教育改革之检讨与改进会议”--“畅通升学管道”子题分项报告书草案[M].,..
4
王俊权.从大学联考到多元入学[J].台湾教育,2000,(4).
5
李钟元.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之推行[J].台湾教育,2000,(4).
6
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选才[M].,.65-91.
7
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两岸大学入学新制研讨会会议手册[M].,2001..
8
韩家勋 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
刘海峰.变革中的台湾大学联考制度[J].中国高校招生,1993,(13).
10
韩家勋,孙玲主编.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共引文献
35
1
张利菊,张欣.
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比较[J]
.理工高教研究,2003,22(4):22-23.
被引量:6
2
王海东,张咏梅.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高考改革之启示[J]
.湖北招生考试,2007(16):60-63.
被引量:5
3
韩云炜,黄伟.
日韩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变革与启示[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0(12):84-86.
被引量:1
4
杨李娜.
浅析台湾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J]
.台湾研究集刊,2005(2):75-82.
被引量:5
5
段作章.
课程评价改革的困境与超越[J]
.教育科学,2007,23(2):27-31.
被引量:12
6
王海东.
由一元走向多元:高考改革的必由之路[J]
.当代教育科学,2007(23):8-11.
被引量:4
7
翟居怀.
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08(2):49-51.
被引量:2
8
翟居怀.
对我国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8(5):17-18.
被引量:9
9
张喜军,张民选.
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08,24(4):59-63.
被引量:4
10
罗贵明.
高考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105-10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0
1
龚放.
对江苏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质疑和思考[J]
.湖北招生考试,2007(4):7-11.
被引量:11
2
唐国锋,徐梅.
高考“高分复读”现象现状及学习建议[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4(7):77-78.
被引量:5
3
陈潭.
民工荒、知识失业与教育结构调整[J]
.决策咨询(安徽),2004(11):40-41.
被引量:3
4
张警鹏,郑启跃.
考试研究的新课题:对考试的评价[J]
.教育科学研究,2005(12):19-21.
被引量:17
5
唐安国,李小波.
不拘一格选人才——从复旦、交大的招生改革谈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向[J]
.复旦教育论坛,2006,4(3):5-7.
被引量:13
6
罗钫.
试析我国高考改革及走向[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7(3):79-82.
被引量:3
7
刘尧.
高考是什么?考什么?如何考?[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1):73-74.
被引量:1
8
郑若玲.
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以厦门大学为个案[J]
.教育研究,2007,28(3):46-50.
被引量:33
9
安东尼.罗尔,刘亚荣,丁延庆.
关于教育生产效率研究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07,28(3):51-59.
被引量:7
10
郑若玲.
高考的社会功能[J]
.现代大学教育,2007,23(3):31-34.
被引量:38
引证文献
5
1
田虎.
我国高考复读现象透视[J]
.教育发展研究,2007,27(11A):29-33.
被引量:9
2
张琳娜.
高考减负论[J]
.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8(4):29-31.
被引量:1
3
李小英.
广东普通高中师生对新高考的态度与评价研究综述[J]
.文教资料,2010(13):137-140.
被引量:1
4
艾景娟,李会芹.
高考制度改革的困境与超越[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5):161-162.
被引量:3
5
李新华.
古代科举制对现代高考制度的启示[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27(2):11-13.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刘婧婧.
高考不能承受之重——浅谈高考改革、高考竞争与“减负”[J]
.教育与考试,2009(3):37-40.
2
杨周健,王帅.
高考后复读背后的真问题——基于对考生A的质性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4):173-175.
3
田虎.
我国高考复读群体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J]
.上海教育科研,2009(1):10-13.
被引量:13
4
赵勇,陈卫.
基于人口学视角的国内高考复读现象研究之审视[J]
.南京社会科学,2012(2):84-91.
被引量:7
5
田虎.
高考变“考高”异化现象的剖析及制度消解[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7):40-43.
6
常碧如,李田田,王志中,解倩,吉晓玲.
高考学生考试焦虑现状与班级环境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7):1075-1077.
被引量:3
7
陈天琪,王鹏娜.
高考科目与教学关系硕士学位论文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1):173-174.
8
郭真真,刘万海.
论新时期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走向[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18):13-14.
9
黄红波.
用学业水平测试做好教育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
.考试研究,2017,13(1):43-49.
被引量:1
10
王晓明.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数学教学问题[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15):48-48.
被引量:5
1
禾木.
主题的选择与试题的联结——谈综合能力考试中政治科试题特点[J]
.试题与研究(高中文科综合),2003(6):1-4.
2
翟怀良.
2002年MCEZ29题读后[J]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3(10):89-90.
3
徐淑峰.
谈奥赛活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
.物理教师(高中版),2010(3):63-64.
4
毕思荣,朱德华.
对高考综合能力考试的实践与思考[J]
.中学教育,2002(4):39-41.
5
蒋超.
高考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综合能力考试[J]
.时事报告,2000(5):27-39.
被引量:1
6
我国高中新课改实验区第一个高考方案出台[J]
.基础教育(重庆),2005(5):2-2.
7
屠义和.
新高考模式下的物理教学[J]
.物理教学探讨(中教版),2001,19(8):28-29.
被引量:1
8
2007年山东高考采用新模式[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1).
9
山东省2007年高考方案出台[J]
.走向世界,2005(1):94-94.
10
李华.
浅谈高中生历史能力的培养[J]
.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0):46-46.
当代教育科学
2007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