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安全性问题及其对策
被引量: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由于两用核不育系只有在一定的温光生态条件下,其雄性不育基因才能表达,因而在实际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中存在着风险。综述了两系杂交水稻在制种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技术策略及今后两系杂交水稻安全制种技术应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作者
黄明
陈立云
机构地区
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出处
《作物研究》
2006年第5期371-375,382,共6页
Crop Research
基金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编号05EFN214300193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制种
安全期
分类号
S511.038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2
参考文献
52
共引文献
692
同被引文献
209
引证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80
参考文献
52
1
徐孟亮,陈良碧,周广洽.
培矮64S中不育临界温度低的新株系筛选[J]
.生命科学研究,1999,3(2):170-174.
被引量:28
2
龙彭年.
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发成就和发展策略[J]
.世界农业,2002(8):36-38.
被引量:18
3
夏永华.
高温对杂交水稻制种扬花授粉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杂交水稻,1999,14(S1):19-20.
被引量:5
4
曾春,吴旭祥,张坚勇,严均松,周海绍.
两用核不育系GD-1S在茂名地区的育性转换规律及应用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2,29(3):2-4.
被引量:2
5
何增明,周宗岳.
论杂交水稻制种中的天气影响[J]
.杂交水稻,2004,19(2):43-44.
被引量:20
6
侯杰夫.
杂交水稻制种抽穗扬花期天气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J]
.杂交水稻,2001,16(4):21-23.
被引量:17
7
何强,蔡义东,徐耀武,陈立云.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杂交水稻,2004,19(1):1-5.
被引量:47
8
刘平,周兵.
两系杂交水稻高产优质制种技术总结[J]
.杂交水稻,2003,18(5):20-23.
被引量:5
9
汪振中,余玉东,陈齐达.
N5088S×R187制种技术及5088S育性分析[J]
.江西农业科技,1997(2):13-14.
被引量:1
10
牛景.
华北地区两系杂交水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
.天津农业科学,1998,4(1):47-48.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82
1
蒋佐升,徐庆国,董延瑜,康春林.
籼型两用核不育系安农S-1育性转换及育性遗传的研究[J]
.湖南农学院学报,1993,19(3):217-222.
被引量:9
2
李新奇,袁隆平.
水稻低温敏两用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1993(1):10-11.
被引量:10
3
曾汉来,张自国,元生朝,李玉珍,张端品.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3,12(5):401-406.
被引量:21
4
孙宗修,熊振民,闵绍楷,斯华敏.
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的鉴定[J]
.中国水稻科学,1989,3(2):49-55.
被引量:35
5
周承恕,刘建宾,吴坤永,李湘农.
低温敏核不育系冷水灌溉繁殖技术研究[J]
.杂交水稻,1993(2):15-16.
被引量:61
6
孙宗修,程式华,闵绍楷,熊振民,应存山,斯华敏,杨仁崔,梁康迳,王乃元.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反应研究 Ⅲ.减数分裂期温度对两个籼稻光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J]
.作物学报,1993,19(1):83-87.
被引量:24
7
陈良碧,李训贞,周广洽.
温度对水稻光敏、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J]
.作物学报,1993,19(1):47-54.
被引量:73
8
刘宜柏,孙义伟,贺浩华,饶治祥.
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初步总结[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3,15(A01):91-95.
被引量:2
9
黄耀祥,林青山.
水稻超高产、特优质株型模式的构想和育种实践[J]
.广东农业科学,1994,21(4):1-6.
被引量:69
10
卢兴桂.
我国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选育的回顾[J]
.杂交水稻,1994,9(3):27-30.
被引量:32
共引文献
692
1
刘凯,李三和,徐华山,陈志军,杨国才,游艾青.
利用花药培养技术选育优质水稻两系不育系EH1S[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0(23):48-49.
2
陈家彬,林纲,赵德明,江青山,贺兵,张杰.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选育进展[J]
.中国种业,2017,0(A01):159-161.
3
徐正进,邵国军,韩勇,张学军,全成哲,潘国君,陈温福.
东北三省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与穗部性状关系的初步研究[J]
.作物学报,2006,32(12):1878-1883.
被引量:66
4
唐文邦,陈立云,肖应辉,刘国华,邓化冰.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选育与利用[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S1):26-31.
被引量:63
5
周广洽,王三良.
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含eui基因)的研究[J]
.作物研究,2004,18(4):208-211.
被引量:1
6
刘建丰,康春林,陈立云,唐文邦,陈光辉,孙君亮.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康201S的选育及其应用[J]
.杂交水稻,2002,17(1):9-10.
被引量:10
7
廖亦龙,王丰,李传国,李曙光,柳武革,刘振荣,黄德娟.
两用核不育水稻的选育与利用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2,16(S1):216-219.
被引量:4
8
林强,周天理,郑秀平,许明.
杂交水稻不育系提纯和去杂技术的探讨[J]
.福建稻麦科技,2001,19(S1):22-24.
被引量:3
9
杨烨,陈立云.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8,22(S1):328-332.
被引量:2
10
刘海,陈立云.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光温效应及遗传机理[J]
.作物研究,2008,22(S1):333-33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209
1
荣冶粗,盛建坤.
论杂交稻种子生产经营的风险与对策[J]
.种子,1993,12(2):61-62.
被引量:1
2
梁满中,陈良碧,张会勇.
超级杂交稻杂种优势基因组水平的转录因子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S1):11-15.
被引量:5
3
陈立云.
超级杂交稻育种的创新思维与实践[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S1):21-25.
被引量:9
4
唐文邦,陈立云,肖应辉,刘国华,邓化冰.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选育与利用[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S1):26-31.
被引量:63
5
陆魁东,黄晚华,王勃,张超.
湖南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估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3):38-40.
被引量:15
6
陈世凯,叶尚,傅海平,陈朝俊,温瑞明,杨清波.
利用温泉热能与控光技术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的研究与应用[J]
.种子,2004,23(9):86-87.
被引量:1
7
徐国华,张生斌,杨化龙,林梅.
两系杂交稻制种的风险与对策[J]
.种子科技,2005,23(1):33-35.
被引量:20
8
邹江石,吕川根.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与思考[J]
.作物学报,2005,31(2):254-258.
被引量:83
9
杨文星,曹孟飞,武小金,廖翠猛.
两系法杂交水稻春制技术初探[J]
.湖南农业科学,1994(3):16-16.
被引量:1
10
吴伟明,程式华.
水稻根系育种的意义与前景[J]
.中国水稻科学,2005,19(2):174-180.
被引量:114
引证文献
20
1
易著虎,呼格吉乐图,陈詹,肖层林.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8,22(S1):386-389.
被引量:3
2
陈金节,张从合,周桂香,王合勤,丁显萍,高胜从,严志.
提高两系杂交水稻种子质量的对策[J]
.杂交水稻,2009,24(4):1-4.
被引量:13
3
邓晓娟,常剑渊,肖层林,张海清.
影响两系杂交稻制种纯度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
.作物研究,2010,24(1):46-51.
被引量:12
4
石明连,蒙秀锋,黎金玲,邹富斌,刘琴.
两系早熟杂交水稻孟两优838高产安全制种技术[J]
.杂交水稻,2012,27(1):34-36.
被引量:3
5
蒙秀锋,黎金玲,陈小春,邹富斌,石明连,刘琴.
两系中熟杂交水稻孟两优2816高产安全制种技术[J]
.种子,2012,31(11):114-116.
6
龙彭年.
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发成就和发展策略[J]
.世界农业,2002(8):36-38.
被引量:18
7
涂建,奎丽梅,陈忆昆,董阳均,卢义宣,刘晓利,黄平,罗友金,辜琼瑶,李华慧,杨久,张云.
两系杂交稻云光16号在低纬度高原梯田高纯高产制种技术[J]
.杂交水稻,2014,29(5):24-26.
被引量:2
8
姜兆全,顾春荣,李东,赵磊,蒋守清.
江苏里下河地区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技术集成[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0):59-61.
被引量:1
9
孙瑞建,李燕,杨桂甲.
灾害性气候对杂交水稻制种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中国种业,2014(12):16-21.
被引量:7
10
马汉云,段仁周,王青林,扶定,霍二伟,沈光辉,郭桂英,全瑞兰.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广两优916的选育与应用[J]
.中国稻米,2015,21(2):59-6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80
1
雷东阳,肖层林,陈立云.
两系杂交稻制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作物研究,2008,22(S1):390-393.
被引量:3
2
黄志坚,赵红霞,周勇,居超明.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不育性遗传的初步观察[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3):282-285.
被引量:2
3
陈志伟,林荔辉,周元昌,潘润森,毛大梅,吴建梅,官华忠.
应用花培技术选育优质低温敏水稻核不育系金山S-1[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5):648-652.
被引量:15
4
林荔辉,官华忠,潘润森,陈志伟,毛大梅,吴建梅,周元昌.
超高产两系杂交稻恢复系JXR-33及其组合金两优33的选育[J]
.福建农业学报,2006,21(4):299-303.
被引量:3
5
黄明,陈立云.
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安全性问题及其对策[J]
.作物研究,2006,20(5):371-375.
被引量:20
6
青先国,艾治勇.
自主创新 实现杂交水稻研发新飞跃[J]
.杂交水稻,2007,22(1):1-5.
被引量:13
7
王丹英,邵国胜,徐春梅,徐锡虎,章秀福.
我国杂交水稻主栽品种的演变[J]
.中国稻米,2008,14(2):1-3.
被引量:13
8
陈金节,张从合,周桂香,王合勤,丁显萍,高胜从,严志.
提高两系杂交水稻种子质量的对策[J]
.杂交水稻,2009,24(4):1-4.
被引量:13
9
徐明新,代延安,陈苏生.
谈建立种子质量管理体系[J]
.现代农业科技,2009(22):69-69.
10
王爱民,周小燕,姚立生,孙明法,单忠德,严国红.
异常低温天气对两系杂交水稻的影响及对策[J]
.大麦与谷类科学,2010,27(1):13-16.
被引量:3
1
罗彦长,吴爽,王守海,李成荃,王德正,张端品,杜士云.
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103[J]
.杂交水稻,2005,20(6):64-66.
被引量:4
2
陈恩谦.
温光生态因素对不同类型水稻幼穗分化期长短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203-205.
被引量:4
3
付晋峰,王璞.
温光生态因素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695-18697.
被引量:5
4
夏明忠.
高原粳稻温光生态特性的梯度变化[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8(4):317-321.
5
李林,张更生.
亚优2号高产的温光生态特性及其应用[J]
.中国农业气象,1993,14(3):9-12.
被引量:3
6
戴明宏,单成钢,王璞.
温光生态效应对春玉米物质生产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14(3):35-41.
被引量:28
7
杨淞,杨文彬.
温光生态因子及时间对春小麦幼穗分化影响的研究[J]
.内蒙古气象,1996(2):17-20.
8
唐小马,曹新国,王美琴,胡锋.
两优6326安全制种关键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1):53-54.
被引量:3
9
张国良,徐继萍,周桂香,蒋继武,谷元山,汪华春,陈祥付.
两系杂交水稻丰两优1号安全制种技术[J]
.杂交水稻,2007,22(5):34-37.
被引量:5
10
王圆荣,尹钧.
小麦温光生态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1997,17(3):51-56.
被引量:3
作物研究
200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