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鸣特征的多通道语音分析 被引量: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目的 使用自行设计研制的“多通道语音分析系统”,采用多路体表传感器间接测量共鸣腔体表振动信号来了解各种共鸣腔体于振动时的共振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征。方法 用四个传感器分别放在头、口、喉、胸部位,测试歌唱者63例,发音正常者30例,发低、中、高a音时的频谱特性和各部位的能量分布。结果 男女高音头部共振频率在1000~2000Hz之间;女中音口和喉的能量主要集中于1000~2000Hz之间(FR1能量值80.9%);男中音发低音时头和口的FR1和FR3能量值分别是:(头)FR145.2%、(口)FR1 53.59%、(头)FR321.34%、(口)FR,22.66%;花腔女高音在发中音时,头部的共振频率在1000~2000Hz之间最强,(头)FR2能量值46.65%,在发最高音时头、口、喉、胸的能量主要集中于1000~2000Hz之间。结论发声时的共振系统是随着发音时声腔的形状、共鸣位置及组织结构而发生变化;声源、声腔及发音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共振及频率。共鸣的发生不仅体现出发音时的综合特征,而且也体现出个体特征。歌唱者既有发音共鸣的一般特征,也有其共鸣体系上丁贯通特殊共鸣特征。
出处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6年第6期383-384,I0002,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Kummer AW.Changes in nasal resonance secondary to adenotonsillectomy Amer[J].Otolaryngol,1993,14:285-290.
  • 2William J,Gregory H.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Musical Signals.Proceedings of the IEEE,1996,84(9):1216.
  • 3黄永旺,杨宝琦,竺惠华,李红,王光辉.发音共鸣腔的多导频谱同步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29(3):176-178. 被引量:6
  • 4黄永旺,杨宝琦,孙晔梅,吕荣.播音员与歌唱者的共鸣特点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7,5(1):24-27. 被引量:3
  • 5Titze,Ingo R.Subglottal Resonances[J].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Singing,1988,44:28.
  • 6王士谦.《关于歌手共振峰概念的由来及一些讨论》[J].应用声学,1987,:12-12.
  • 7Sundberg,Johan.Vocal Tract Resonance in Singing[J].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Singing,1988,44:11.
  • 8丁国玉,于德林,于红.鼻腔共鸣作用的初步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2):51-52.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8

共引文献10

同被引文献49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2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