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伤寒论》脉法探析
被引量: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伤寒论》原文,较详尽地阐述了张仲景对脉诊的临床应用,对《伤寒论》脉诊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
作者
王历
机构地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47-948,共2页
Liaon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伤寒论
脉法
辨证意义
运用特点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6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86
1
陆小左,石强,邢淑丽,曹宏梅.
中医脉诊标准研究的若干探讨[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3):113-115.
被引量:11
2
祝小惠,尉中民.
《金匮要略》病证脉象分析[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6):333-337.
被引量:3
3
王燕.
中医脉象客观定量化理论方法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118-122.
被引量:13
4
王惠君.
论《伤寒论》浮脉的辨证意义[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277-278.
被引量:6
5
马小兰.
岭南医家郭元峰《脉如》学术思想诠释[J]
.中医药学刊,2005,23(4):676-678.
被引量:4
6
徐刚.
《伤寒论》脉学发微[J]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1):7-10.
被引量:1
7
葛耘,李忠群.
《伤寒论》脉象探微[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4):41-42.
被引量:1
8
吴彦莉,刘莉君,谢立芳,王宗柱.
试论《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运用[J]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59-2260.
被引量:3
9
任辉杰,郁晓维.
《伤寒论》难辨之虚实证辨证方法浅析[J]
.中医杂志,2006,47(4):309-310.
被引量:2
10
王燕,白涛.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远程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J]
.计算机仿真,2006,23(5):203-206.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8
1
陈广涛,王学岭.
脉诊古代文献的研究现状[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4):222-224.
被引量:6
2
李鸿,陆小左.
脉诊研究[J]
.湖北中医杂志,2010,32(7):27-28.
被引量:4
3
郭伟训,滕晶.
《伤寒杂病论》之滑脉探析[J]
.吉林中医药,2014,34(4):325-327.
被引量:3
4
崔淑兰,张军瑞,王天芳.
论仲景对滑脉的认识[J]
.河南中医,2015,35(10):2303-2305.
被引量:2
5
张静莎,耿连岐.
《伤寒论》脉诊初探[J]
.光明中医,2016,31(14):2006-2009.
被引量:5
6
马梦茜,杨必安.
《伤寒论》脉法研究现状分析[J]
.环球中医药,2021,14(4):744-748.
被引量:3
7
许希迎,齐向华,滕晶.
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的经方临床应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8(4):401-404.
8
卢佼佼.
《伤寒论》中脉象的研究现状[J]
.内蒙古中医药,2009,0(5X):94-9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1
1
王力苇,王青,刘美斯,赵永烈.
《伤寒论》中阴阳脉法辨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22,49(4):34-36.
被引量:7
2
白君伟,刘仲栋,曹瑞.
浅谈中医诊病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
.医学信息,2017,30(A01):99-99.
3
李俊莲,包根晓.
浅析蒙医问诊及脉诊学特点[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16(11):22-23.
被引量:2
4
贾建义,张扬卿,傅华洲.
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关系的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4):876-879.
被引量:8
5
赵绂诚,于晓飞,薛晓琳,吴秀艳,陈丽平,葛舰,李宁,赵燕,王天芳.
关于缓脉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专家访谈结果分析[J]
.天津中医药,2014,31(5):310-313.
被引量:6
6
崔骥,许家佗.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与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5):705-708.
被引量:9
7
张曈,戴洁琛.
从名老中医甄梦初肺痨脉象心得试论脉诊入门[J]
.北京中医药,2014,33(5):365-367.
被引量:1
8
王颖纯,白丽娜.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医脉诊体质类型判定[J]
.中医杂志,2014,55(15):1288-1291.
被引量:14
9
赵鑫,邢永革.
《直斋书录解题》中医文献著录情况分析[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4):202-205.
10
罗拟睿,张晓琳,赵莺.
近20年脉诊古籍研究现状[J]
.亚太传统医药,2017,13(5):3-5.
被引量:3
1
关晓光,侣雪平.
《内经》脉诊法简析[J]
.中医药学刊,2003,21(4):529-529.
被引量:6
2
刘艳,李毅.
初探《内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J]
.吉林中医药,2007,27(6):60-61.
被引量:5
3
卢佼佼.
《伤寒论》中脉象的研究现状[J]
.内蒙古中医药,2009,0(5X):94-95.
被引量:1
4
何绪良.
《黄帝内经》脉诊方法[J]
.光明中医,2006,21(12):17-17.
被引量:6
5
关晓光.
略析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原因[J]
.中医药学报,2002,30(3):66-66.
被引量:3
6
邢玉瑞.
中医诊脉思维过程探析[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5):19-21.
7
王敏,杨春萍,盛岩松.
《黄帝内经》脉诊法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0):728-730.
被引量:8
8
李勇,郑志杰.
《内经》中脉诊法的探讨[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3):213-215.
被引量:4
9
赵京生.
经脉与脉诊的早期关系[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3):168-171.
被引量:14
10
王敏,杨春萍,盛岩松.
《黄帝内经》脉诊法探析[J]
.中医药学报,2006,34(6):3-6.
被引量:7
辽宁中医杂志
2006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