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互联网的平等交互和自由共享使文学的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延伸,网络写作是间性主体在赛博空间里的互文性释放,这是对传统主体性观念的媒介补救。在网络写作中,散点辐射与焦点互动并存构成了主体间性的技术基础,作者分延与主体悬置的共生形成间性主体的出场契机,而视窗递归的延异文本则成就了主体间性的文学表达。
作者 欧阳友权
机构地区 中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3-99,共7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美]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熊澄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 2Mark Poster: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asil Btackwell, 1990, P. 100.
  • 3Terry Eagteton, 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 ,Basil Blackwell Ltd. publicshed 1990. p. 202. p. 70.
  • 4王杰等译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5杨春时.《超越主体性文论建立主体间性文论》,《文艺报》2003年1月4日.
  • 6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2(1):17-24. 被引量:180
  • 7[德]马丁·海德格尔 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63页.
  • 8《网络文学论纲》,第二章:文化解读—网络文学的后现代话语逻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 9Joshus Meyrowitz,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 New York,Oxford, 1985. PP. 55 - 56.
  • 10[英]戴维·莫利 凯文·罗宾斯 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二级参考文献3

  • 1弗莱德·R·多尔迈 万俊人等译.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 2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共引文献209

同被引文献146

引证文献14

二级引证文献3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