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互联网的平等交互和自由共享使文学的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延伸,网络写作是间性主体在赛博空间里的互文性释放,这是对传统主体性观念的媒介补救。在网络写作中,散点辐射与焦点互动并存构成了主体间性的技术基础,作者分延与主体悬置的共生形成间性主体的出场契机,而视窗递归的延异文本则成就了主体间性的文学表达。
作者
欧阳友权
机构地区
中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3-99,共7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关键词
网络写作
主体间性
生成方式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17
共引文献
209
同被引文献
146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32
参考文献
17
1
[美]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熊澄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
Mark Poster: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asil Btackwell, 1990, P. 100.
3
Terry Eagteton, 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 ,Basil Blackwell Ltd. publicshed 1990. p. 202. p. 70.
4
王杰等译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杨春时.《超越主体性文论建立主体间性文论》,《文艺报》2003年1月4日.
6
杨春时.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2(1):17-24.
被引量:180
7
[德]马丁·海德格尔 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63页.
8
《网络文学论纲》,第二章:文化解读—网络文学的后现代话语逻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9
Joshus Meyrowitz,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 New York,Oxford, 1985. PP. 55 - 56.
10
[英]戴维·莫利 凯文·罗宾斯 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二级参考文献
3
1
弗莱德·R·多尔迈 万俊人等译.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
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3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共引文献
209
1
金柄珉.
互文与张力:中朝文人题画诗文的跨文本价值——以黄云鹄所辑《完贞伏虎图集》为中心[J]
.中国比较文学,2023(4):208-225.
2
史佳辉.
《隐入尘烟》:两种逻辑互构下的阐释冲突[J]
.新闻传播,2023(10):21-23.
3
侯然然.
《幸福之路》两个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J]
.现代英语,2020(20):70-72.
4
覃玉荣.
混合模式下高校课程思政师生主体间性探索[J]
.文化与传播,2022,11(3):58-66.
被引量:4
5
张璟慧.
巴什拉想象哲学与当代间性文学批评[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2):107-112.
被引量:2
6
苗兴伟,李珂.
主体间性视角下生态身份的话语建构[J]
.英语研究,2022(2):154-165.
被引量:3
7
彭松乔.
“术归于学”——近30年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国文论境遇反思[J]
.学术论坛,2008,31(3):161-166.
8
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2003,24(1):21-26.
被引量:1473
9
吴忠岫.
《使至塞上》的主体间性对话解读[J]
.文教资料,2008(21):6-8.
10
张宁.
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看译者的主体性[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53-54.
同被引文献
146
1
张斯琦.
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叙事功能与传播演变审思[J]
.求是学刊,2020(3):148-156.
被引量:7
2
刘再复,杨春时.
关于文学的主体间性的对话[J]
.南方文坛,2002(6):14-23.
被引量:58
3
杨春时.
论文艺的充分主体性和超越性——兼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J]
.文学评论,1986(4):12-24.
被引量:35
4
自由地讨论,深入地探索——关于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的讨论[J]
.文学评论,1986(3):3-15.
被引量:15
5
刘再复.
论文学的主体性(续)[J]
.文学评论,1986(1):3-20.
被引量:70
6
刘再复.
论文学的主体性[J]
.文学评论,1985(6):11-26.
被引量:385
7
杨春时.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5):19-26.
被引量:33
8
杨春时.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379-383.
被引量:34
9
金永兵.
文学理论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102-106.
被引量:2
10
郭湛.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32-38.
被引量:362
引证文献
14
1
梅琼林.
论网络写作的“超位性”及其对写作主体的审美重塑[J]
.东方丛刊,2009(1):212-226.
2
戴冠青,陈志超.
“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主体间性”理论讨论述评[J]
.学术月刊,2010,42(1):103-109.
被引量:4
3
王小英,祝东.
回望与检视:网络文学研究十年[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2):102-106.
被引量:20
4
唐祖敏.
自由与自觉“双翼”失衡的网络文学救赎[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27(6):57-60.
被引量:1
5
王定畅.
网络大环境下文学生产、消费结构与传统结构比较[J]
.考试周刊,2011(58):22-23.
6
李鹏辉.
网络写作的特点[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4(3):109-112.
7
李宝敏,张良.
从儿童对网络素养的现实需求看网络素养核心能力构建:基于儿童学习成长视角[J]
.全球教育展望,2014,43(11):69-82.
被引量:2
8
李修元.
超位语境下网络文学的审美接受[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36(3):129-133.
9
张雯.
中国网络文化语境下的作者论[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16(6):115-118.
10
李修元.
技术语境下网络文学的主流价值与经典性重构[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7):125-13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2
1
徐洪军.
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研究的成绩与问题分析[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0):29-37.
2
吴蕊,郭翠霞.
网络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小说评论,2013,0(S2):49-51.
被引量:4
3
马会超.
网络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影响研究述要[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21(3):51-54.
被引量:6
4
王小英.
网络语境与长篇小说的叙述机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5-111.
被引量:2
5
张蕾.
论审美活动的超循环运行[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4(6):61-65.
6
徐洪军.
任重道远的历程——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研究学科化问题分析[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30(1):48-53.
被引量:1
7
赖敏.
网络文学研究误区述评[J]
.中华文化论坛,2013(8):89-92.
8
骆玲玲.
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的关系初探[J]
.价值工程,2013,32(23):300-302.
9
杨玲.
体验经济与网络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J]
.文艺研究,2013(12):25-33.
被引量:7
10
陈红.
从“纯爱”到“穿越”——网络言情小说模式的演变[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71-76.
被引量:3
1
钟友循.
网络写作的生机与困境[J]
.社会科学战线,2002(4):103-105.
被引量:3
2
郭建民.
资本与网络写作的亲密接触[J]
.领导之友,2008(2):42-43.
3
视窗[J]
.销售与管理,2017,0(1):28-29.
4
视窗·数据[J]
.新闻记者,2008(3):41-41.
被引量:1
5
视窗[J]
.上海教育,2012(34):5-5.
6
视窗·声音[J]
.新闻记者,2006(7):29-29.
7
蔡登秋.
客家礼法的承继及嬗变[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4):59-61.
被引量:1
8
孟隋.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策略[J]
.观察与思考,2008(15):8-8.
9
卫晨霞.
纸上博客之——晨霞视窗[J]
.军营文化天地,2009(6):59-59.
10
董学荣.
民族文化保护场域的延异[J]
.昆明学院学报,2012,34(5):93-96.
文艺理论研究
200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