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1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attern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对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提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摆正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位置,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树立通识化、终身化、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作者
赵韩强
赵树凯
机构地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
出处
《高等理科教育》
2006年第4期25-29,共5页
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基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0303)资助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比较研究
中国
美国
课程体系
以人为本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51
同被引文献
97
引证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85
参考文献
6
1
金佩华,楼程富.
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2(5):34-36.
被引量:13
2
伍红林.
21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2):101-104.
被引量:12
3
侯光明,晋琳琳,黄莉.
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阶段回顾与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3):97-101.
被引量:19
4
清华大学教务在线[Z].http://166.111.92.6/tsinghua/aao_53/index.jsp,2005-6-20.
5
南京大学教务处[Z].http://jw.nju.edu.cn/RenCai/JiaoGai.htm,2005-6-30.
6
何仁龙,朱军文,潘艺林,马晓娜.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与反思[J]
.化工高等教育,2004,21(2):23-26.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许克毅,赵军.
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11-15.
被引量:23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EB/OL].http://www.moe.edu.cn.,.
4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
查卫平.美国高等教育信息(14)[J/OL].http: //www. assessment. edu. cn/higher edu. html,2000-10-11:.
6
Paige. The Bush Budget for Higher Education Help Keep College Affordable for American Families [EB/OL].http: //www. whitchouse. org, 2002-05-02.
7
李曼丽.
再论面向21世纪高等本科教育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1):81-87.
被引量:84
8
刘焕彬,李元元,蔡敏.
社会经济转型期本科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01(17):12-14.
被引量:8
9
顾建民.
整合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J]
.外国教育研究,2002,29(5):56-60.
被引量:62
10
朱庆之.
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02(5):16-18.
被引量:41
共引文献
51
1
张武军,徐宁.
论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J]
.科研管理,2008,29(S1):94-97.
被引量:5
2
赵泽福,赵燕春,卯兴聪.
浅谈数学概念教学[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0).
3
侯光明,晋琳琳.
DEA方法在研究型大学建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5):25-29.
被引量:29
4
吴承春,唐仁华.
研究型大学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J]
.农业科技管理,2006,25(1):39-41.
被引量:14
5
刘杰,张红霞.
构建体育学类“大平台—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体育与科学,2006,27(4):81-83.
被引量:10
6
艾凤义,刘艳红.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4):142-143.
被引量:4
7
朱子彬,徐佩若,赫崇衡.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品牌专业[J]
.化工高等教育,2007,24(4):19-22.
被引量:11
8
李瑞芳.
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科教文汇,2007(10S):62-63.
被引量:5
9
郑鸣.
论美国本科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特点[J]
.商业时代,2007(24):70-71.
被引量:3
10
许冰莹,景强,胡利平,聂胜洁,钟树荣.
法医物证学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体会[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03B):68-7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97
1
王学东.
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索[J]
.高师理科学刊,2004,24(4):69-71.
被引量:9
2
唐利华.
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比较[J]
.理工高教研究,2002,21(5):72-73.
被引量:21
3
阮奇,叶长燊,黄诗煌,李玲.
“研究性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S1):7-10.
被引量:14
4
吴向明,余红娜,陈春根.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96-399.
被引量:33
5
潘懋,张立飞,郑海飞,刘建波.
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地质类本科教育和本科后续教育的协调与统一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2004,13(4):5-9.
被引量:6
6
李海宗.
论高等工科院校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的主要形式[J]
.高等理科教育,2003(S1):48-51.
被引量:3
7
唐新华,陈德静.
国内外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教育之比较[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5):30-32.
被引量:11
8
顾秉林.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2(5):5-8.
被引量:83
9
卢雅红,陈启元.
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11):86-87.
被引量:7
10
马黎.
中美研究型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1994,15(1):69-74.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17
1
金锦珠.
欧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实施模式及对我国的启发[J]
.现代农业科学,2008(1):83-85.
被引量:4
2
刘丹,韩键,周泳,王敏,乔玉山.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
.高等农业教育,2008(1):32-34.
3
储祖旺,罗国立.
中美地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
.中国地质教育,2008,17(4):172-175.
被引量:3
4
李铁绳.
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建构与实施策略——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
.高等理科教育,2009(2):100-103.
被引量:4
5
单小麟,于倩,郭强,王越,王海,葛宝臻.
新时期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2010(1):25-29.
被引量:7
6
欧阳杰,王建中,王晓楠.
美国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5):132-133.
被引量:12
7
汪金辉,侯立刚,耿淑琴,彭晓宏,吴武臣.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与借鉴[J]
.电子世界,2012(6):114-115.
被引量:4
8
胡浩军,梁永辉,马浩统,谢文科,毛宏军.
关于改进光电工程类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设置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1):57-59.
被引量:8
9
张红伟,刘黎.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以四川大学国际合作办学为例[J]
.高等理科教育,2011(6):56-59.
被引量:4
10
闫咏.
德育新的生长点: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一体化——以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
.文教资料,2012(15):139-141.
二级引证文献
85
1
张玉霞,刘宇,许文苑,周彬彬.
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17):102-104.
2
曹周红,刘晓平,邹开明,叶雅思,唐杰文.
高等工科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2):97-98.
被引量:8
3
张新兵,于鹏,吴健生.
中美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比较与启示[J]
.中国地质教育,2010,19(3):103-106.
被引量:3
4
杜文军,梁斌,赵庆展,路国栋,郑鸿英.
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24):142-146.
被引量:10
5
曹莉莉.
德国高校本科课程设置原则及结构模式分析[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6):60-61.
被引量:3
6
马成业,李宏军,陈善峰,李富军,刘战丽.
食品加工工艺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探讨[J]
.中国轻工教育,2011,14(2):68-69.
7
侯红玲.
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104-105.
被引量:4
8
侯红玲.
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7):29-30.
9
李铁绳,刘新平,李贵安.
文科专业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0):38-39.
被引量:2
10
汪金辉,耿淑琴,侯立刚,袁颖,彭晓宏.
中美微电子专业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7):84-86.
被引量:3
1
何仁龙,朱军文,潘艺林,马晓娜.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与反思[J]
.化工高等教育,2004,21(2):23-26.
被引量:11
2
赵韩强,赵树凯.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中国电子教育,2005(3):19-24.
3
王平祥,李忠云.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启示[J]
.辽宁教育研究,2005(9):41-43.
被引量:8
4
张盛伟,范军伟.
中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86-89.
被引量:10
5
胡燕,李祖超.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比较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679-682.
被引量:18
6
熊耕.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文学和数学专业为例[J]
.现代大学教育,2012,28(2):75-81.
被引量:15
7
刘圣汉,赵保全.
关于中美研究型大学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反思[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595-597.
被引量:1
8
李卫东,刘志业.
中美研究型大学学生规模层次结构的比较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5,18(3):37-42.
被引量:2
9
徐文,赵文华.
中美研究型大学管理岗位设置的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04,25(7):73-77.
被引量:1
10
王平祥,李忠云.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
.高等农业教育,2006(2):71-73.
被引量:10
高等理科教育
200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