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53,共2页
Chinese Theatre
同被引文献14
-
1菅丰,陈志勤.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文化遗产,2009(2):106-110. 被引量:55
-
2陈超敏.泉州南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J].福建艺术,2005(6):68-68. 被引量:6
-
3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9-11. 被引量:50
-
4赵德利.主导·主脑·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72-74. 被引量:35
-
5蒋登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体认[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4-6. 被引量:2
-
6冯光钰.传承发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的最好保护[J].音乐研究,2006(1):5-6. 被引量:29
-
7蔡良玉.简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J].人民音乐(评论),2006(9):22-23. 被引量:1
-
8廖秋子.从南音文化的同一性看闽台文化的统一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29-132. 被引量:6
-
9南音生南国千古传绝唱[EB/OL].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j-today/020816/1_2.html.
-
10姜英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EB/OL].http://www.rmblog.com/user3/19841/archives/2006/66483.html,2008-12-30.
二级引证文献10
-
1王安娜.浅谈南音剧本题材创新的情感教育意义——以大型清唱剧《情归何处》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10):30-31. 被引量:1
-
2胡铁龙.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泉州南音的发展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4,29(1):124-127. 被引量:3
-
3胡铁龙.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泉州南音的发展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24):73-76. 被引量:2
-
4陈慧雅.以《情归何处》为基点略谈南音剧本题材创新的意义[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5,0(2):138-138.
-
5吴少静.仪式、南管、唐宋诗词——台湾“王心心南管乐坊”北京传统音乐节表演观后[J].中国音乐,2015(1):175-179. 被引量:1
-
6阮俊宇.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泉州南音为个案[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9):58-61. 被引量:1
-
7吕振奎.厦漳泉南音文化传承发展战略协同与策略选择[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4(5):1-10.
-
8尤茹松.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泉州南音的推广与传承创新[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1):86-90.
-
9陈月童.泉州南音传承发展研究[J].东方藏品,2018,0(10):277-277.
-
10张梓涵,黄阵仙.南音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2):141-144. 被引量:2
-
1史小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情趣[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S1):83-84.
-
2傅世毅.中国南音学术讨论综述[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5(4):72-73. 被引量:4
-
3张爱红.和谐社会 谐和之音[J].魅力中国,2011(11):260-260.
-
4吴崇厚.“楚声”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2(1):55-60. 被引量:1
-
5林德英.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124-128.
-
6吕思芸.音乐与生活[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12):37-37.
-
7阿苇.寂寞的美丽[J].今日中国,2000,49(6):38-39.
-
8范亚玲.老师的眼神[J].班主任,2009(3):55-55.
-
9王绍伟.音乐活动与形象思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51-52.
-
10彭丹.评“《诗》有楚声”说[J].江汉论坛,1981(2):5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