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9-23,共5页
Study & Explora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X015)
参考文献10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
-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62..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5.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3.
-
7卢卡奇 杜章智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
8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
9陈越.哲学与政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
10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商务印书馆,1992..
共引文献2617
-
1白雪峰.浅谈和谐理念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9(1):99-101. 被引量:2
-
2柴秀波,王爱民.“以人为本”内涵新探[J].理论观察,2007(6):46-47. 被引量:3
-
3董晓蕾.试析马克思社会形态范畴形成的历史进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3):56-59.
-
4高云涌.自然关系的逻辑——费尔巴哈人本学辩证法的理论实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8-10.
-
5李春明,张玉梅.“无讼”法律文化与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J].法学论坛,2007,22(4):74-81. 被引量:16
-
6宋一.把握四个关键 推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29(1):8-11.
-
7刘长军.谈“首要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1-4. 被引量:1
-
8何良安,罗秋立.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人类学研究——马克思唯物史观方法论形成及运用过程中的两次转变[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22-24.
-
9邹智贤.传统集体主义话语述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97-99. 被引量:1
-
10肖琴.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的哲学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6):86-8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39
-
1吕元礼.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克服[J].社会主义研究,1996(3):44-47. 被引量:18
-
2王成兵.对当代认同概念的一种理解[J].学习与探索,2004(6):18-19. 被引量:22
-
3汪前元,朱光喜.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文化困境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7):42-44. 被引量:23
-
4贺雪峰.乡村建设重在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23(10):10-11. 被引量:37
-
5徐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6(1):56-59. 被引量:44
-
6李牡丹,周批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与体制改革思路[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55-60. 被引量:19
-
7李长健,伍文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创新研究[J].东南学术,2006(6):15-21. 被引量:43
-
8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1):40-43. 被引量:46
-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10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
引证文献7
-
1程丽香,孙秀艳.社会认同:新农村文化建设之基石[J].理论与改革,2009(5):98-101. 被引量:7
-
2元修成,张澍军.解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252-254. 被引量:7
-
3邹庆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建设[J].理论探索,2015(4):27-31. 被引量:8
-
4孟祥凤.从人与环境关系角度看青年社会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智库时代,2018(20):123-125.
-
5曹和修,田杨群.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8):21-28. 被引量:4
-
6孙旭红,夏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时代国家认同的消解及其纠治进路[J].理论导刊,2020(10):91-97. 被引量:2
-
7黄志斌,靳婷婷.智媒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危害及应对探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3(6):99-104.
二级引证文献28
-
1孙可敬,傅琼,黄娟.社会认同视角下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11,12(3):80-84. 被引量:4
-
2刘燕芬.新农村建设中和谐文化建设现实途径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3):27-30.
-
3李菁怡.城乡统筹进程中南京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难点及对策[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3(2):74-79.
-
4李菁怡,周建.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2):5592-5594. 被引量:2
-
5黄楚新,郭海威.论资本影响与媒体舆论的博弈[J].国际新闻界,2018,40(11):82-97. 被引量:16
-
6李坤凤.政治认同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16(12):35-37. 被引量:1
-
7陈勇.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结合在强化农村社区文化认同上的可能性探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6):60-63. 被引量:2
-
8张艳.自媒体时代边疆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7,0(3):21-22.
-
9朱小芳,周元才,邓劲松.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认知探析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4):58-59.
-
10李坤凤.大学生“国家认同”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5):60-64. 被引量:12
-
1赵钰,张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的物质利益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2):18-22.
-
2郭玥.邓小平关于制度改革的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4(4):32-37.
-
3曾志浩.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4(2):27-31. 被引量:1
-
4李明桂.试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当代价值[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6):98-100.
-
5滕卫双.试论邓小平的和谐文化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黑河学刊,2009(3):13-14.
-
6张震环.意识形态的世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J].前沿,2010(19):4-7. 被引量:1
-
7潘一禾.当代中国青年的社会建设参与和社会认同构建[J].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2009,0(2):30-33.
-
8潘一禾.当代中国青年的社会建设参与和社会认同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8(9):21-24. 被引量:4
-
9谷少杰.无产阶级理论家的社会心理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从马克思到普列汉诺夫、列宁[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5):79-84. 被引量:2
-
10黄淑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7,37(1):9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