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水稻双控双促栽培法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论述了水稻双控双促栽培法的高产机理与配套技术。该栽培法是将单一的烯效唑、赤霉素处理等化控措施进行有机的配合,以发挥化控技术的综合效应。是以提高成穗率为途径,以控长促蘖、控蘖促穗为手段的高产化控技术.
作者
王祥根
郑寨生
张尚法
洪定甫
杜根荣
郭新芳
方守地
机构地区
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处
《湖北农业科学》
1995年第2期12-14,共3页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水稻
成穗率
双控双促栽培法
栽培
分类号
S511.104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101
同被引文献
22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6
参考文献
10
1
郑寨生,张尚法,王祥根,陈邦群.
不同时期喷施烯效唑对小麦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1995,34(1):25-27.
被引量:5
2
郑寨生,张尚法,王祥根,陈帮群.
烯效唑浸种对玉米的生物学效应初探[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4(5):46-48.
被引量:5
3
王熹,俞美玉,陶龙兴.
烯效唑化控技术对水稻的增产效果[J]
.中国水稻科学,1994,8(3):181-184.
被引量:30
4
郑寨生,张马庆,徐庆发.
杂交水稻喷施赤霉素、烯效唑试验[J]
.农药,1994,33(1):54-55.
被引量:8
5
王熹,俞美玉,陶龙兴.
烯效唑对稻苗的生物学效应[J]
.中国水稻科学,1993,7(4):199-204.
被引量:42
6
王熹.
试论我国作物化控研究的发展[J]
.作物杂志,1993(2):1-4.
被引量:32
7
王伯伦.水稻高产优化栽培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87(03).
8
李鹏四.水稻丰产稳产低耗的轻型栽培法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86(02).
9
叶浓,黄跃群,范仕杰.水稻低群体实用栽培模式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985(02).
10
凌启鸿,苏祖芳,张洪程,蔡建中,何杰升.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的叶龄模式[J]中国农业科学,1983(01).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王熹,俞美玉,陶龙兴.
烯效唑对稻苗的生物学效应[J]
.中国水稻科学,1993,7(4):199-204.
被引量:42
2
郑寨生,张马庆,徐庆发.
杂交水稻喷施赤霉素、烯效唑试验[J]
.农药,1994,33(1):54-55.
被引量:8
3
王熹,俞美玉,陶龙兴.
烯效唑对稻苗的生理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1994,8(1):15-20.
被引量:28
4
俞美玉,姚福德,陶龙兴,刘智宏,王熹.
水稻秧苗对^(14)C-MET的吸收与运转(简报)[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25(5):46-48.
被引量:6
5
王熹,陶龙兴,高成伟,姚福德,吴光南.连作晚稻秧苗徒长的化学调控 Ⅰ.多效唑的控长促蘖效应及其增产效果[J]作物学报,1988(02).
6
张礼军,廖联安,郭奇珍.S—3307的生理活性、构效关系及合成[J]农药译丛,1988(03).
7
王熹,陶龙兴,高成伟,姚福德,吴光南.连作晚稻秧苗徒长的化学调控 Ⅰ.多效唑的控长促蘖效应及其增产效果[J]作物学报,1988(02).
8
王熹,姚福德,高成伟,陶龙兴.多效唑对水稻的生物效应及其应用[J]中国水稻科学,1988(01).
9
王熹,陶龙兴,高成伟,姚福德,吴光南.连作晚稻秧苗徒长的化学调控 Ⅰ.多效唑的控长促蘖效应及其增产效果[J]作物学报,1988(02).
10
王熹,陶龙兴,高成伟,姚福德.
连作晚稻秧苗徒长的化学调控——2.多效唑控长效应的生理分析[J]
.作物学报,1990,16(1):91-96.
被引量:28
共引文献
101
1
汪惠芳.
烯效唑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0,8(z1):51-52.
被引量:11
2
李玥莹.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控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0(1):69-73.
3
项祖芬,杨文钰,任万君,王小春.
烯效唑对杂交水稻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
.杂交水稻,2004,19(5):50-55.
被引量:10
4
杨文钰,关华,樊高琼,任万君.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后内源激素含量和物质代谢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5,25(1):65-70.
被引量:4
5
王熹,陶龙兴.
大田作物化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2):55-57.
被引量:33
6
瞿宏杰.
烯效唑的生理效应及其在水稻上的应用[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6):23-24.
被引量:6
7
张燕,李天飞,宗会,温华东,宋玉川,杨士波,屈生彬.
几项栽培措施对香料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J]
.中国烟草学报,2004,10(6):10-15.
被引量:7
8
张治安,陈展宇,李大勇,何文安,徐克章.
烯效唑浸种对高粱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6):599-602.
被引量:8
9
陈周前,吴文革,刘襄,刘克凤.
烯效唑对水稻生育的调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1994,22(2):128-131.
被引量:10
10
严晓华,李玲,潘瑞炽.
^3H—PP333在水稻体内的分布和降解(简报)[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30(6):432-433.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22
1
王熹.
水稻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讲座(4)──水稻分蘖的化学调节[J]
.中国稻米,1995,1(2):35-36.
被引量:8
2
蒋彭炎,洪晓富,冯来定,马跃芳,史济林,倪竹如,刘智宏.
水稻中期群体成穗率与后期群体光合效率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1994,27(6):8-14.
被引量:78
3
凌启鸿,苏祖芳,张海泉.
水稻成穗率与群体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作物学报,1995,21(4):463-469.
被引量:187
4
苏祖芳,吴九林,李国生,张亚洁.
水稻秧苗素质对分蘖成穗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1995,15(3):10-14.
被引量:26
5
徐家宽,潘国璋,王长大,盛国民,吴新生.
略论提高水稻成穗率的意义和途径[J]
.中国稻米,1996,2(4):8-11.
被引量:13
6
苏祖芳,周兴安,张亚洁,李国生,姚志发,沈富荣,姚友权.
搁田始期对水稻成穗率、产量形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1996,10(2):95-102.
被引量:15
7
胡文河,吴春胜,邓劭华,何绍桓.
不同群体下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1):21-27.
被引量:9
8
张海运 汤日圣 等.多效唑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机理[J].植物生理学报,1998,14(4):338-340.
9
王熹 俞美玉 陶兴龙 等.多效唑的生物学效应及农业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
10
蒋培炎.科学种稻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83-116.
引证文献
2
1
王祥根,郑寨生,张尚法.
水稻等蘖穗定向栽培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1998,11(S3):116-119.
2
吴国训,吴自明.
提高水稻群体成穗率的基本途径及关键技术[J]
.江西农业学报,2003,15(3):57-61.
被引量:16
二级引证文献
16
1
应武,戈长水,葛长青,杨国花,宋亮,俞祥群.
优质晚粳新品种杭43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杭州农业科技,2004(2):11-14.
被引量:1
2
梁庆平,黄少军,韦艳娟.
不同抛栽密度对黑糯稻成穗率及产量的影响[J]
.种子,2007,26(7):74-76.
被引量:1
3
刘杨,王强盛,丁艳锋,刘正辉,李刚华,王绍华.
水稻休眠分蘖芽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J]
.作物学报,2009,35(2):356-362.
被引量:13
4
郑明,谢春甫,万文田,杨玉华,董金梅,刘华曙,黄冬生,王文.
优质早糯嘉早303播栽期两因素栽培技术初探[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189-191.
5
石丽红,纪雄辉,朱校奇,李洪顺,彭华,刘昭兵.
提高超级杂交稻库容量的施氮数量和时期运筹[J]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6):1274-1281.
被引量:26
6
郑明,王文,谢春甫,熊渠,万文田,刘华曙,杨玉华,董金梅,郑琼,王伟刚,黄冬生,汤汉华,陈跃,刘长兵,钮勇刚.
水稻早糯新品系“2016”播插期栽培技术初探[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5):894-896.
被引量:4
7
石丽红,纪雄辉,李永华,朱校奇,李洪顺,彭华,刘昭兵.
施氮量和时期运筹对超级杂交稻植株氮含量与籽粒产量的影响研究[J]
.土壤,2011,43(4):534-541.
被引量:13
8
郑明,董金梅,郑琼,王文,王宏太,丁鸣,张春武,汤汉华,陈跃,刘长兵,黄冬生,王记安.
优质早糯新品种孝早糯08的选育与应用[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7):1315-1317.
被引量:5
9
郑明.
孝早糯08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稻米,2012,18(3):73-74.
被引量:6
10
顾国俊,赵晓斌,杨步琴,季仁达.
精确肥水管理措施在水稻机械条播生产中的应用[J]
.中国稻米,2013,19(5):78-80.
被引量:1
1
董正权.
稀施保在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13(11):44-45.
被引量:1
2
张保亮,赵延勃,李国臣,杨亚洲.
周麦21号小麦化控技术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7(2):108-108.
3
黄汉峰,郭书亚,卢广远.
化控对不同密度夏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9):37-38.
被引量:4
4
冯国明.
小麦防倒化控措施[J]
.山东农药信息,2006(2):27-27.
5
朱新开,盛海君,郭文善,袁秋勇,吴福龙,吴寿瑛,吴才来.
棉套麦生育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
.麦类作物,1998,18(4):41-43.
被引量:1
6
张璇,杨涛,孙建船,杨军,詹有俊,李渊.
中棉所74在甘肃棉区的密度与化调技术研究[J]
.棉花科学,2015,37(1):49-51.
7
沈方科,尹永强,廖曼玲,韦忠,韦荣维,韦峥宇,顾明华.
不同化控措施对烤烟生长和烟叶氮·磷·钾含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63-1366.
被引量:6
8
席吉龙,张建诚,李永山,李秀绒,柴永峰.
晋南旱地小麦地膜覆盖品种筛选[J]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1):1149-1151.
被引量:3
9
鱼彩彦,周建斌,拓秀丽,郑险峰,汤海军.
不同氮水平下化学调控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58-62.
被引量:16
10
英三.
小麦春季化控措施[J]
.山东农机化,1997,0(3):30-30.
湖北农业科学
199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