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茶叶中的酶及在制茶中应用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茶叶中的酶及在制茶中应用赵和涛(安徽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245600)研究表明,生物界酶的种类很多,目前已发现有1300多种,茶鲜叶中的酶类也很复杂,有水解酶、磷酸酶、裂解酶、氧化还原酶、同分异构酶等。由于酶都是蛋白质,并且是一种具有特异性催化作用...
作者
赵和涛
机构地区
安徽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
出处
《广西热作科技》
1995年第3期44-47,共4页
Guangxi Tropical Agriculture
关键词
茶叶加工
酶
品质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3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4
参考文献
3
1
赵和涛.
日本制茶新技术及新产品[J]
.食品科学,1993,14(4):33-36.
被引量:4
2
毛清黎,贾海云,谭振初,曾洪涛,彭继光.
利用酶技术提高红碎茶品质研究初报[J]
.中国茶叶,1991,13(4):8-9.
被引量:10
3
曾洪涛.
浅谈利用酶提高红茶品质[J]
.茶叶科学技术,1989(2):1-4.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13
1
毛清黎,王星飞.
酶法制茶专用多糖水解酶的发酵生产技术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1,22(6):5-9.
被引量:1
2
赵和涛.
我国红碎茶加工工艺与机械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1996(4):17-19.
3
杨坚,孙永康,潘科.
冷泡茶发酵菌种的诱变育种[J]
.食品科学,2008,29(2):244-246.
被引量:4
4
方祥,李斌,陈栋,陈忠正.
普洱茶功效成分及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08,29(6):313-316.
被引量:18
5
吴国宏,齐桂年.
高香红碎茶加工新工艺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11,33(4):36-37.
被引量:1
6
毛清黎,王星飞,施兆鹏.
茶叶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食品科学,2001,22(11):87-90.
被引量:16
7
毛清黎,王星飞.
制茶用多糖水解酶的发酵生产条件及其应用[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5):374-377.
被引量:3
8
王伟伟,江和源,江用文,张建勇.
不同萎凋时间对CTC红碎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4):129-135.
被引量:6
9
武广珩,谢其婷,吕橄,林志銮,王飞权,任宇红,张传海.
武夷岩茶香气相关酶基因表达差异分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6):747-751.
被引量:4
10
仝佳音,杨毅坚,杨方慧,张艳梅,尹蓉,宁功伟.
添加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对大叶种红茶品质的影响[J]
.陕西农业科学,2020,66(5):50-53.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33
1
刘仲华,黄建安,施兆鹏.
黑茶初制中主要酶类的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17-22.
被引量:50
2
黄建安,刘仲华,施兆鹏.
茯砖茶制造中主要酶类的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63-68.
被引量:43
3
赵和涛.
红茶加工中醇类芳香物质转化产物及形成途径[J]
.食品科学,1995,16(4):3-5.
被引量:11
4
穆文侠,潘仁瑞,郑敏,刘斌,蔡敬民.
海洋青霉碱性脂肪酶液态发酵和部分酶学性质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3):37-40.
被引量:6
5
刘乾刚.茶多酚酶细胞内定位及其与红茶色素形成的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1988(03).
6
胡振长.绿茶杀青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J]食品科学,1988(02).
7
杨跃华,王晓萍.茶树抗逆性与新梢中酶系统多态性之间的关系[J]福建茶叶,1987(01).
8
叶庆生.红茶萎凋发酵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活性变化与儿茶素、茶黄素组分的消长[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6(02).
9
黄惠华,陈兴琰,陈国本,王建国.茶树秋梢芽、叶间几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J]茶叶科学,1986(01).
10
张中义,吴新侠.
脂肪酶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药品,2007,9(12A):54-56.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2
1
赵和涛.
茶多酚氧化酶研究及应用[J]
.茶叶科学技术,1996(1):16-18.
被引量:4
2
刘明丽,李崇萍,刘琨毅,安江珊,马燕,赵明.
脂肪酶的应用进展[J]
.食品工业,2021,42(7):249-253.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禹利,君肖,海云,覃学,晓王,伟海,詹奇.
竹筒烤茶品质形成机理的初步探讨[J]
.茶叶通讯,2007,34(2):8-10.
被引量:3
2
周昀.
酶法提高红茶茶汤中红茶色素的研究进展[J]
.武夷学院学报,2010,29(2):35-37.
被引量:2
3
陈昌辉,齐桂年,汪艳霞.
四川主栽茶树品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J]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51-53.
被引量:7
4
黄怀生,粟本文,钟兴刚,舒珲.
基于茶树品种酶活性的鲜叶混合加工工夫红茶品质比较[J]
.茶叶通讯,2017,44(3):32-35.
被引量:5
5
陈家铃,吴航航,何益飞,鲁旺旺,刘倩,王曦,罗丹,刘卫.
水杨酸纳米乳的制备、体外释放行为及抑菌活性研究[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22,30(3):16-21.
被引量:7
6
王华敏,严佳佳,尤田,薛鲜丽,王德培,高强.
肉葡萄球菌表面展示脂肪酶全细胞固定化[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2,43(23):175-182.
7
邸学,田盛,魏巍,李万敏,裴帅龙,王海波.
响应面法优化磁性壳状固定化脂肪酶制备工艺研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19):6238-6246.
被引量:1
8
王磊,王辉,钱坤,史艳艳,康福忠.
发酵中药和外源酶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饲料研究,2023,46(7):39-42.
被引量:8
9
刘思远,申东晨,刘峥,鲁丽颖,徐恒,董爱荣.
产低温脂肪酶菌株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20):116-125.
被引量:5
10
张震,张岩,杨朋坤,任双慧,高雅欣,孙玉娇,王永芬.
1株枯草芽胞杆菌的鉴定及其产脂肪酶特性[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2(4):66-74.
1
刘尊英,董士远,曾名勇,宋宏霞.
海洋生物抗菌肽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J]
.食品科学,2007,28(6):367-371.
被引量:5
2
刘泽.
工业生产常用的微生物及要求[J]
.科技经济市场,2016(4):191-191.
3
江艳华,姚琳,王鹏,翟毓秀,王联珠.
噬菌体及其裂解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和控制中的应用[J]
.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0):1561-1571.
被引量:14
4
酸豆奶产品加工技术[J]
.农产品加工,2014(2):53-53.
5
赵和涛.
利用天然添加剂优化红茶品质[J]
.云南农业科技,1996(3):18-18.
被引量:1
6
胡晓亮,周国燕.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果蔬贮藏保鲜中的应用[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37(3):146-150.
被引量:31
7
杨桂敏,谢建春,孙宝国.
以酶催化氧化油脂的方法制备香味料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技,2006,31(10):176-180.
被引量:5
8
杨爱华,王健,于学娟,陈发庆,王才立.
喷雾干燥法制备海带粉黏塔的解决方案[J]
.食品科技,2012,37(9):93-95.
被引量:1
9
赵和涛.
天然添加剂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J]
.农牧产品开发,1996(5):21-22.
10
赵和涛.
祁门红茶加工机械的现状及优化技术[J]
.茶叶机械杂志,1994(1):17-19.
被引量:3
广西热作科技
199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