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
被引量:
3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城市形态的研究是城市问题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孤立地、片面地探讨城市形态只能导致城市矛盾的突出。自然和建筑环境的发展和保护是一种共生机制.以城市生态景观和生态组织为基础的城市生态机制研究构成了城市形态研究的系统框架。
作者
刘青昊
机构地区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出处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0-22,共3页
City Planning Review
关键词
城市形态
生态机制
建筑环境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X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61
引证文献
37
二级引证文献
456
同被引文献
361
1
杨山,吴勇.
无锡市形态扩展的空间差异研究[J]
.人文地理,2001,16(3):84-88.
被引量:19
2
周维钧.
厦门城市形态与结构布局[J]
.城市规划,1993,17(3):32-36.
被引量:4
3
成一农.
中国古代方志在城市形态研究中的价值[J]
.中国地方志,2001(1):136-140.
被引量:16
4
李振福.
交通文化及其城市形象整合功能[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74-77.
被引量:32
5
杨振华.
深化城市空间形态变革是当务之急[J]
.北京观察,2004(12):42-44.
被引量:1
6
<交通社会学>研究课题组.
交通的内涵和社会意义[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1):22-26.
被引量:18
7
张卫宁,李保峰.
城市结构形态变化的新问题——德国城市结构形态变化的启示[J]
.城市问题,1998(4):62-63.
被引量:5
8
李加林.
河口港城市形态演变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1997,12(6):42-45.
被引量:5
9
尹怀庭,陈宗兴.
陕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J]
.人文地理,1995,10(4):17-24.
被引量:52
10
李瑛,陈宗兴.
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的空间分析[J]
.人文地理,1994,9(3):13-21.
被引量:48
引证文献
37
1
李振福.
交通文化及其生态机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S1):37-39.
被引量:10
2
车生泉,王洪轮.
城市绿地研究综述[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1,19(3):229-234.
被引量:78
3
胡家保.
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浅议未来城市[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1):183-184.
被引量:1
4
王冠木,刘忠刚,邱明煊.
宏观体系下的城市空间演化——以沈阳市城市形态为例[J]
.城市规划,2004,28(1):54-55.
5
赵珂,王晓文.
川渝山地小城镇传统形态[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6(6):13-17.
被引量:3
6
朱东风.
城市空间研究回顾与展望——兼论城市空间主客体性的融合[J]
.现代城市研究,2005,20(12):62-67.
被引量:4
7
罗平,耿继进,李满春,李森.
元胞自动机的地理过程模拟机制及扩展[J]
.地理科学,2005,25(6):724-730.
被引量:24
8
曹胜斌,李磊,刘庆法.
高速公路路域文化探析[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84-86.
被引量:6
9
王如渊.
深圳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4):385-390.
被引量:5
10
陈群元,喻定权.
我国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
.规划师,2007,23(7):72-75.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456
1
He Liu,Lufeng Zhang.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layout and morphology in Beijing from 1949 to 2018[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5(S01):35-46.
2
刘可,徐小东,王伟,张然.
近30年城市形态与建筑能耗关联性研究综述[J]
.建筑学报,2023(S01):120-127.
被引量:4
3
方辰昊,赵民.
城市规划视域的“空间供需”理论框架及研究意义[J]
.城市规划学刊,2023(1):26-32.
被引量:7
4
范婉怡,陈义勇.
高铁站周边地区空间形态特征研究进展[J]
.《规划师》论丛,2021(1):337-347.
5
蔡建良.
城市林地的生态效应[J]
.区域治理,2018,0(18):19-19.
6
陈雅轩,袁犁.
万州城市空间演变与碳排放量耦合分析[J]
.城镇建设,2019,0(3):71-73.
7
郭红.
元胞自动机模型在森林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6):814-817.
被引量:2
8
JIN Ruicong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P.R.China.
Review on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J]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7(2):64-71.
被引量:1
9
于法展,齐芳燕,李保杰,单勇兵,李淑芬.
徐州市城区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22(3):20-23.
被引量:10
10
李传武,张小林,吴威.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江城镇体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1):1-6.
被引量:29
1
童心.
生态机制驱动下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模式分析——以长沙为例[J]
.建筑与环境,2011(5):19-22.
2
王雪建.
新常态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
.建材发展导向,2017,15(1):155-156.
3
王之羿.
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给城市“呼吸”的权利[J]
.农技服务,2016,33(7):141-141.
4
包静晖.
伦敦的生态组织与生态政策[J]
.世界科学,1999(10):34-35.
5
王鹏,张兆干,刘沛林.
21世纪城市规划与生态机制——以衡阳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02,22(2):184-188.
被引量:2
6
贾忠文,李淑芬.
浅议如何将丹东建设成为生态城市[J]
.科技资讯,2009,7(26):144-144.
被引量:1
7
刘影,姚勇.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缓解城市矛盾的重要指向[J]
.山西建筑,2007,33(1):19-20.
被引量:6
8
邱永珍.
谈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四大趋势及景观设计中应把握的原则[J]
.吉林蔬菜,2016,0(11):42-43.
被引量:1
9
李振福.
交通文化及其生态机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S1):37-39.
被引量:10
10
童林旭.
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3):323-328.
被引量:27
城市规划
199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