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探索与争鸣》
1997年第11期29-31,共3页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同被引文献50
-
1秦宗财.徽州刻书业的衰落及其与徽商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168-172. 被引量:4
-
2李锦全.从理欲观的演进看徽州文化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以朱熹与戴震理欲观比较作剖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4,6(4):62-66. 被引量:1
-
3程必定.徽文化的基本价值及其现代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6):676-678. 被引量:16
-
4秦效成.徽商与徽州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1996(4):85-90. 被引量:9
-
5张海鹏.徽商与徽州文化[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4):24-32. 被引量:8
-
6黄成林.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3,8(4):57-63. 被引量:29
-
7唐力行.论徽州商人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史学,1992(3):1-6. 被引量:6
-
8陈野.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试以徽州一地为例来论证明清时代商业资本的作用问题[J].安徽史学,1958(5):32-42. 被引量:7
-
9张脉贤.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价值[J].中外文化交流,1997,0(4):50-53. 被引量:7
-
10卞利.徽州文化与徽学漫谈[J].文史知识,2001(11):49-54. 被引量:3
引证文献7
-
1邓晓红,李晓峰.从生态适应性看徽州传统聚落[J].建筑学报,1999(11):9-11. 被引量:27
-
2张安东.徽州孝文化及其成因之考察[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32-37. 被引量:8
-
3朱春龙,黄倩.论陈寅恪史学之方法及其对徽学研究的借鉴价值[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5):40-43.
-
4张安东.20世纪90年代以来徽州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理论建设,2011,27(4):90-95. 被引量:1
-
5黄成林.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00,19(3):257-263. 被引量:64
-
6张亮.徽州古道的概念、内涵及文化遗产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15(9):37-43. 被引量:10
-
7谢超峰.明清徽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32-3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08
-
1史书菡,俞孔坚,田乐(译),张晨希(译).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结构特征与当代价值[J].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1,9(4):28-49. 被引量:14
-
2李慧芳,杨效忠.“三生”融合视角下黄山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利用新途径[J].黄山学院学报,2020(2):25-32. 被引量:3
-
3黄薇薇,沈非.寓心于居——徽州民居中徽人若干精神文化特征浅析[J].宿州师专学报,2004,19(1):108-109. 被引量:1
-
4王海洋,蔡云峰.皖南古村落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1):40-43. 被引量:1
-
5孙静,苏勤.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2004,19(4):37-40. 被引量:50
-
6陆林,凌善金,焦华富,杨兴柱.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地理研究,2004,23(5):686-694. 被引量:112
-
7江金波,司徒尚纪.论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前沿走向[J].人文地理,2002,17(5):49-54. 被引量:19
-
8赵勇,张捷,秦中.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2):59-64. 被引量:33
-
9张振.传统聚落的类型学分析[J].南方建筑,2005(1):14-16. 被引量:12
-
10郭宁.山东省文化景观空间差异的初步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3):57-61. 被引量:2
-
1宋淯知.老街风韵[J].中华儿女,2012(7):45-49.
-
2朱红.徽州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简析[J].新闻世界,2011(8):260-261. 被引量:3
-
3刘超.从人类文化学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J].北方文学(下),2011(11):188-188.
-
4王慎之,王文革.先进文化论[J].学理论,2001(8):38-41.
-
5温玉萍,王海冰.中韩文化“蛇”形象对比[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5):167-167. 被引量:1
-
6翁丽霞.试论日本文化的源与流[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4):52-55. 被引量:4
-
7刘伯山.徽学研究的多学科价值[J].探索与争鸣,2004(9):45-47. 被引量:4
-
8黄久红.论艺术与文化哲学的关系[J].剧作家,2008(1):158-158. 被引量:3
-
9张自珍.略论文化发展的总体态势[J].网络财富,2010(16):148-149.
-
10高裕.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从《刮痧》中审视中西文化碰撞[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7(6):47-4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