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稻—再生稻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初探
被引量:1
出处
《再生稻》
1994年第1期40-41,共2页
二级引证文献12
-
1蔡行明,颜曰红,朱德峰,张玉屏.Ⅱ优航1号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与效益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161-162. 被引量:10
-
2唐建淮,韦善富.优化目前我国水稻生产的四项特色栽培方式及技术介绍[J].广西农学报,2005,20(6):23-27. 被引量:2
-
3彭淑媛,邓启长,王汉青,伍祥兴,陈敏.马铃薯-超级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06(2):18-19. 被引量:5
-
4林瑞余,陈鸿飞,邓家耀,梁义元,梁康迳,林文雄.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特性[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121-129. 被引量:4
-
5洪日明.再生稻生产技术[J].农技服务,2009,26(5):14-15. 被引量:1
-
6曾昌平,赵宏义,贾红杰.开县竹溪镇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1,5(5):56-57. 被引量:1
-
7叶永伟.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高产栽培技术与效益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12(4):47-48.
-
8赖贵青,赖淑媛,罗玉新.天优673作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24-25. 被引量:1
-
9江添喜.再生稻种植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4):106-106.
-
10邓凌云.张家界市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8,38(6):91-91.
-
1赵德华,吴建华,周海幸.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4,10(4):44-44. 被引量:1
-
2周子康.气象灾害与浙江省粮食生产和对策初探[J].中国农业气象,1990,11(4):5-9. 被引量:9
-
3刘伟斌,徐承定.浅论闽东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J].闽东农业科技,1990(2):13-16.
-
4唐永群,李经勇,唐文.不同耕作方式对中稻—再生稻生育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1(5):31-32. 被引量:3
-
5兰枫,陈芳莺,李升忠.中稻—再生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1999,30(S1):187-188.
-
6邓榆千,杨华伟,周远清,吕泽林.栽插密度对优质杂交稻天优华占中稻-再生稻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5(5):86-89. 被引量:4
-
7林光培,韦忠沸.超级稻“天优3301”作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2,43(12):11-13.
-
8郑庆伟.预计福建省今年早季中后期经济作物主要病虫害偏重发生[J].农药市场信息,2014,0(15):54-54.
-
9苏小记,王亚红.地膜小麦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治[J].陕西农业,1999(9):6-6. 被引量:1
-
10王建富,刘国华,徐优良,任寿美,孙锦宏.中粳稻病虫发生特点及药剂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8(9):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