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高秆稀植大穗玉米杂交种与中矮秆耐密玉米杂交种形态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比较
被引量: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比较高秆稀植大穗玉米杂交种与中矮秆耐密玉米杂交种的产量、生育期、温、光反应、果穗、根、茎、叶、雄穗、抗逆性等性状差异,初步探讨了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提出在今后的玉米育种工作中,适应性应放在首位,重视国内外玉米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在注重“二环系”选育的同时,重视群体组建、群体改良及综合种的组建工作,并在栽培中应逐步增加种植密度。
作者
高长建
机构地区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出处
《杂粮作物》
2005年第3期156-157,共2页
Rain Fed Crops
关键词
杂交种
性状
玉米育种
育种目标
分类号
S513.0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8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02
同被引文献
151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167
参考文献
3
1
荣廷昭,李晚忱,潘光堂.
新世纪初发展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的思考[J]
.玉米科学,2003,11(F07):42-53.
被引量:67
2
杨庆才.
发展玉米产业经济的主攻方向是实现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关于新形势下大力发展玉米产业经济的思考[J]
.玉米科学,2003,11(F07):8-14.
被引量:5
3
刘纪麟.
玉米育种的策略[J]
.玉米科学,2003,11(F07):54-57.
被引量:39
二级参考文献
28
1
黄群策,孙敬之,白素兰.
我国作物生物技术育种的进展[J]
.科技导报,1997,15(11):19-21.
被引量:3
2
佟屏亚.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和发展策略[J]
.科技导报,1997,15(11):22-25.
被引量:50
3
赵克明 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用玉米、食用玉米研究进展[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
4
李晚忱.20世纪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的发展与成就[A]..21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37-41.
5
李晚忱 等.21世纪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的任务与战略[A]..21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133-136.
6
潘光堂 等.我国西南地区杂交玉米育种策略的探讨[A]..2l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123—126.
7
石德权 等.我国玉米品质现状、问题及发展食用玉米对策[A]..食用玉米研究进展用玉米研究进展[C].济南:山东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3.
8
宋同明.迎接高油玉米新世纪[A]..21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30.
9
熊志强 等.2001年四川农业水份胁迫与干旱对策[A]..四川省作物学会交流材料[C].,2001..
10
冯巍.中国玉米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A]..21世纪玉米遗传展望[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31-36.
共引文献
102
1
杨克诚,向葵,潘光堂,荣廷昭.
西南玉米新品种应具备的特征特性及区域主推品种的选择[J]
.玉米科学,2010,18(1):146-148.
被引量:22
2
吴文福,刘春山,韩峰,戴露颖,李君兴,张亚秋.
中国粮食产地干燥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2):321-325.
被引量:11
3
高长健.
美国玉米育种工作中几个重要的种质资源[J]
.杂粮作物,2005,25(1):8-9.
被引量:4
4
柯永培,张彪,袁继超,肖小余,石海春,余学杰,孙群,赖仲铭,杨志荣.
深粒高产、优质、多抗、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正红6号的选育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2(2):412-416.
被引量:10
5
高长建.
浅谈“累加选择”在玉米育种工作中的应用[J]
.杂粮作物,2005,25(2):72-73.
被引量:1
6
常胜合,舒海燕,秦广雍,黄群策,陈彦惠.
诱变育种在改良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174-176.
被引量:1
7
鲁宝良,刘日尊,关国志,赵文媛.
丹玉系列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方向探讨[J]
.玉米科学,2005,13(2):29-30.
被引量:16
8
于明彦,代秀云,夏远峰,许明学,柳迎春,刘爱华.
吉林省专用型玉米品种现状及育种对策[J]
.玉米科学,2005,13(3):32-34.
被引量:4
9
刘向辉,才卓,徐国良,李淑华,董亚琳,代玉仙.
吉林省应用的玉米品种玉米螟抗性分析及对策[J]
.吉林农业科学,2005,30(5):57-59.
被引量:5
10
段民孝.
从农大108和郑单958中得到的玉米育种启示[J]
.玉米科学,2005,13(4):49-52.
被引量:88
同被引文献
151
1
周文伟,李桂芝,李俊杰,宋万友,张豫成.
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对密度的反应评价[J]
.玉米科学,2004,12(z2):63-65.
被引量:30
2
郭玉秋,董树亭,王空军,郑洪建,胡昌浩,张吉旺.
玉米不同穗型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及源库关系的群体调节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2,17(z1):193-198.
被引量:34
3
胡萌,魏湜,杨猛,矫海波,魏玲,王燚,吉彪.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0,18(1):103-107.
被引量:62
4
马超,黄晓书,李鹏坤,卫丽.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果穗叶生理功能衰退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0,18(2):50-53.
被引量:12
5
李凤海,史振声,张世煌,王志斌,王宏伟,吕香玲,朱敏,刘红军.
对辽宁省玉米种植密度偏稀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
.玉米科学,2010,18(3):113-116.
被引量:41
6
董桂芳,邓崇辉.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与气象因素的统计学分析[J]
.吉林农业科学,1993,18(3):73-77.
被引量:6
7
常强,马兴林,关义新,林治安.
种植密度对不同地点玉米杂交种中单9409子粒品质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4,12(4):73-76.
被引量:14
8
苏书文,白琪林,郭新林.
玉米叶夹角性状配合力的研究[J]
.玉米科学,1993,1(1):1-4.
被引量:10
9
王庆成,牛玉贞,张军,王忠孝.
玉米叶片生长过程中蛋白氮、非蛋白氮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J]
.玉米科学,1993,1(3):59-62.
被引量:8
10
马国胜,薛吉全,路海东,任建宏.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群体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3):536-540.
被引量:32
引证文献
12
1
卜俊周,岳海旺,谢俊良,彭海成,张洪彬.
玉米品种耐密性研究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2):44-46.
被引量:5
2
赵树仁,叶青江.
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方法[J]
.农业与技术,2008,28(5):112-113.
被引量:5
3
史振声,张世煌,李凤海,王志斌,张喜华,张永亮,朱敏.
辽宁中熟、中晚熟与晚熟玉米品种的产量性能比较与分析[J]
.玉米科学,2008,16(6):6-10.
被引量:27
4
丰光,刘志芳,吴宇锦,邢锦丰,李妍妍,黄长玲.
玉米正反交对主要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J]
.作物杂志,2009(2):70-72.
被引量:7
5
刘宗华,季洪强,梁海功,丁冬,付志远,谭晓军,侯凡.
矮秆玉米自交系“82-3”植株性状的遗传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5):495-498.
被引量:4
6
史振声,李凤海,王志斌,朱敏.
辽宁地区中熟、中晚熟玉米品种的优势性分析[J]
.中国种业,2010(12):55-57.
被引量:8
7
季洪强,丁冬,付志远,李浩川,谭晓军,刘宗华.
矮秆玉米自交系“82-3”穗部性状的遗传及利用评价[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6):630-633.
被引量:2
8
刘战东,肖俊夫,于景春,刘祖贵,南纪琴.
春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对植株性状和耗水特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1):125-131.
被引量:58
9
史振声,杨翠翠,李凤海,王志斌,吕香玲,王宏伟,朱敏.
辽宁省玉米晚熟品种低产原因分析[J]
.种子,2012,31(11):73-76.
被引量:1
10
王明泉.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6-10.
被引量:35
二级引证文献
167
1
李峰,闫秋艳,鲁晋秀,杨峰,董飞,王苗,贾亚琴.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11):8-15.
被引量:13
2
曹帅任.
全程机械化玉米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西农业,2020,0(2):20-20.
被引量:1
3
史振声,孙萌,李凤海,王志斌,王宏伟,吕香玲,朱敏.
辽宁西部地区玉米密植潜力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4):99-102.
被引量:26
4
卜俊周,岳海旺,谢俊良,彭海成,张洪彬.
玉米品种耐密性研究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2):44-46.
被引量:5
5
史振声,王延波,李凤海,朱敏.
密植型玉米品种在辽宁省成功推广给我们的启示[J]
.辽宁农业科学,2010(1):40-42.
被引量:11
6
史振声,杨扬,李凤海,王志斌,王宏伟,吕香铃.
玉米品种丹玉39的增产潜力研究[J]
.种子,2010,29(3):72-74.
被引量:5
7
陈亮,史振声,李凤海,王志斌,王宏伟,吕香玲.
辽宁省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比较[J]
.种子,2010,29(5):68-71.
被引量:24
8
鲁俊田,史振声,王晓东.
沈糯6号的籽粒产量及相关生理指标研究[J]
.种子,2010,29(6):21-24.
9
王志伟,胡根海,张金宝,林丽婷.
棉花正反交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8):42-42.
被引量:6
10
李明,穆青,肖万欣.
种植密度对郑单958干物质生产和农艺性状的影响[J]
.辽宁农业科学,2010(5):44-46.
被引量:3
1
黎晓龙,杨建君,李武平.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豪单168[J]
.中国农技推广,2008,24(3):25-25.
2
刘海燕.
耐密玉米新品种嫩单16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农技推广,2013,29(6):20-21.
3
潘永安.
山区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工作之我见[J]
.广西农业机械化,2009(5):14-15.
4
艾玉梅.
玉米稀改密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2011(3):53-53.
被引量:1
5
周恩昊.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存在的误区及建议[J]
.种子世界,2014(8):5-6.
6
陶继哲.
全力抓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工作[J]
.农机使用与维修,2012(2):14-14.
被引量:1
7
玉米新品种[J]
.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9(3):45-45.
8
马良萍,徐亚杰.
玉米精量播种保全苗技术[J]
.农村科学实验,2010(9):11-11.
被引量:1
9
全荣军.
玉米精播对种子生产加工的几项要求[J]
.养殖技术顾问,2010(5):59-59.
被引量:1
10
孙有毅,王宏伟,王德成,张建仁.
稀植大穗优质玉米新品种盛单301及栽培要点[J]
.农业科技通讯,2009(9):150-150.
杂粮作物
200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