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准中止犯概念及在我国刑法中的倡导 被引量:2

The Concept of Paradiscountinuer and Its Initiation in Our Country's Criminal La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准中止是不具备中止成立的条件犯罪行为,但却按照中止处罚的情形。在实践中,准中止一般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由被害人或第三人阻断因果关系而形成的准中止;另一是由犯罪行为的性质阻断因果关系而形成的准中止。准中止犯理论符合我国中止犯存在的理论基础,也与我国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内涵契合,它有利于减少刑法适用上的冲突,从而实现我国的刑罚目的。因此,我国刑法理论宜倡导准中止犯的概念并在立法中加以体现。
作者 袁彬 华启和
出处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39-41,共3页 Journal of Jiangxi Public Security Colleg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 1肖中华等撰稿,赵秉志.犯罪总论问题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3.

同被引文献12

  • 1赵辉.论间接故意犯罪的中止[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1):29-32. 被引量:2
  • 2魏东,李运才.中止犯的处罚根据检讨[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3):34-38. 被引量:10
  • 3缪树权.谈谈部分共犯犯罪中止的认定[J].检察实践,2005(5):17-17. 被引量:2
  • 4马克昌.未遂犯比较研究[J].栽《珞珈法学论坛》(第1卷)[C].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128页.
  • 5王作富.刑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26-129页.
  • 6张明楷.犯罪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513页.
  • 7张庆方.论犯罪中止[J].载《刑事法律问题专题研究》.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177页.
  • 8陈忠林.刑法(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213页.
  • 9王淮海.略论犯罪中止形态的认定.上海检察调研,2005,:29-31.
  • 10刘晨."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重新思考[A].栽于《法大刑法学研究文集》[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60-70页.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