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管理研究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的外部性问题内在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揭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如何激励正外部性的转移与避免负外部性的转移。转移外部性问题内在化要采取道德规范、社会约束等非公共解决方法和征税、补贴等公共解决方法。
作者
惠碧仙
机构地区
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出处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48,共3页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转移
外部性
内在化管理
分类号
F304.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41
同被引文献
47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27
参考文献
8
1
陈光普,朱秀杰.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中的外部性问题分析[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1):25-27.
被引量:3
2
贾丽虹.
对“外部性”概念的考察[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32-135.
被引量:14
3
罗佐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4):5-9.
被引量:19
4
姚裕群.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问题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1,22(11):25-29.
被引量:14
5
孙海兵,张安录.
农地城市流转优化决策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20(5):37-39.
被引量:6
6
向昀,任健.
西方经济学界外部性理论研究介评[J]
.经济评论,2002(3):58-62.
被引量:68
7
陈霜华.
科斯产权理论评析[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3):25-26.
被引量:12
8
朱巧玲.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J]
.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3(3):29-30.
被引量:16
二级参考文献
21
1
张安录.农地价值与农地城市流转决策[J].不动产纵横,2001,(4).
2
刘祥熹 庄淑芳.农地转用之选择价值与外部性效果--从农地释出宜从长计议说起[J].农业经济半年刊,1995,(58).
3
黄有光.《福利经济学》.中文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4
W.J. Baumol, 1967. Welfare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Cambridge ,Cambridge Press.
5
O. A. Davis and A. Whinstion, 1962. Externalities, Welfare and the Theory of Damag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24,65(June 1962).
6
T.Scitovsky, 1954. Two Concepts of External Economics,Jon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 1954.
7
W. J. Baumol and W. E. Oates, 1988.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Cambridse,Cambridge Press.
8
P. Dasgupta ,1997. The Environment and Emerging Development Issues,Clarendon press.
9
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文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0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共引文献
141
1
肖龙阶,陈实,袁潮清.
异质性视角下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分析——基于上市公司的绿色专利数据[J]
.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177-185.
被引量:11
2
戴滢.
法科生应当研习经济学——从熊秉元《正义的成本》说起[J]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21(1):39-55.
3
宋海云,赵天,张晓萱,马莉.
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
.中国经贸导刊,2018,0(35):94-97.
被引量:5
4
刘冰,陈治亚.
网络消费的外部性问题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7(18):14-17.
5
王敏,余维祥,曲政.
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J]
.乡镇经济,2004,20(6):19-20.
被引量:1
6
张学刚.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外部性[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6(5):44-48.
被引量:3
7
马振刚,李黎黎,王宝钧.
理论指导下的张家口生态环境治理失效因素分析[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3):41-43.
8
刘灵芝.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2004(7):89-90.
被引量:10
9
蔡鹭茵.
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796-798.
被引量:3
10
张忠明,窦森,栾立明.
长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实思考[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3):351-35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47
1
葛海鹰,丁永健,兆文军.
产业集群培育与城市功能优化[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4):36-40.
被引量:18
2
郭艳华.
论改造城中村的现实途径[J]
.探求,2002(4):39-42.
被引量:35
3
孟庆民,杨开忠.
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J]
.人文地理,2001,16(6):7-11.
被引量:34
4
罗文.
产业集群对城市化进程的意义[J]
.科技与管理,2005,7(1):13-15.
被引量:26
5
罗必良,王玉蓉.
外部性的几个问题[J]
.学术研究,1994(4):69-72.
被引量:8
6
陈柳钦.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J]
.南京社会科学,2005(5):15-23.
被引量:171
7
吴智刚,周素红.
城中村改造:政府、城市与村民利益的统一——以广州市文冲城中村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5,12(2):48-53.
被引量:78
8
魏立华,闫小培.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规划,2005,29(7):9-13.
被引量:267
9
冯云廷.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聚集机制[J]
.经济地理,2005,25(6):814-816.
被引量:29
10
卢向南,李洁.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J]
.经济论坛,2006(1):10-12.
被引量:26
引证文献
5
1
黄坡,陈柳钦.
外部性、产业集群与城市化[J]
.重庆社会科学,2006(7):18-24.
被引量:8
2
黎鹭红.
农村劳动力流动及产生的外部性问题[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7(10):66-67.
被引量:1
3
陈柳钦,黄坡.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分析——基于外部性视角[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2):16-20.
被引量:11
4
陈柳钦,黄坡.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基于外部性视角[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12.
被引量:1
5
温锋华,李立勋,许学强.
和谐社会构建中城中村外部性的内部化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07,22(8):81-87.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27
1
宋马林.
基于经济外部性的节能减排评价研究[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46-49.
被引量:4
2
傅林通.
发挥产业集群知识外部性作用的创新途径[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118-120.
3
程德理.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J]
.上海管理科学,2008,30(6):70-74.
被引量:4
4
周均旭,胡蓓,张西奎.
高科技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影响因素的分层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2):141-144.
被引量:15
5
王晓鸣,杨俊,李明.
城中村的正外部性及其改造中的措施研究[J]
.中国房地产,2009(9):46-47.
被引量:1
6
余素洁.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J]
.北方经贸,2009(9):38-39.
被引量:2
7
李辉,白绪贵,姜军.
基于规模的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2009(12):68-70.
被引量:3
8
张婷.
西部地区产业聚集与城市化相关性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2-26.
被引量:3
9
周毅.
城市化研究述评[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1):100-105.
10
闫红珍.
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10(8):98-101.
被引量:1
1
宋嘉革.
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J]
.沈阳大学学报,2007,19(3):8-14.
被引量:2
2
罗蓉.
居住方式的改变与农民群体性城市化转移——川西平原“农民新居”调查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02(4):28-33.
被引量:3
3
胡行军.
论发展优势农业对促进农民就业的作用[J]
.经济纵横,2004(8):14-17.
被引量:4
4
孙海兵.
耕地外部效益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以宜昌市为例[J]
.三峡论坛,2012(3):55-58.
5
唐忠.
论长江上游森林保护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8,19(6):52-53.
被引量:4
6
查旺斯基.
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
.中外企业家,2014(2X):127-128.
被引量:2
7
王新,王冬.
对农村劳动力非城市化转移模式的解析[J]
.生产力研究,2011(9):40-42.
被引量:1
8
杨生凤.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源起、内涵及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2011(1):36-37.
9
王新,曹玉玲.
农村劳动力非城市化转移模式的再审视[J]
.经济问题探索,2010(12):102-105.
被引量:3
10
王新.
劳动密集型与非城市化转移:中国农村工业模式解析[J]
.经济学家,2012(9):48-55.
被引量:6
理论导刊
200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