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茶叶中儿茶素、咖啡因和叶绿素的制取和分析鉴定研究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采用多阶式分离提取技术从茶叶中提取分离出三种有应用价值的成分。根据其理化性质和高压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的测定结果,确定这三种成分为儿茶素、咖啡因和叶绿素。同时进一步分析鉴定了儿茶素中主要的四种成分为(—)—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
作者
吴明光
王金茂
吴兵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化学系
出处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4-56,共3页
The Food Industry
关键词
茶叶
儿茶素
咖啡因
叶绿素
制取
鉴定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69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32
参考文献
2
1
张可钦,吴萍,陈钦云,包永德,何其傥.
由中国茶叶中提取抗氧化剂的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1991,17(1):1-10.
被引量:37
2
陈瑞锋,朱珩,束际林.茶叶儿茶素的抗氧化作用[J]食品科学,1988(11).
共引文献
36
1
王梅.
茶叶提取物——茶多酚及其作用[J]
.继续医学教育,1993,7(4):39-43.
被引量:1
2
陈为钧,万圣勤.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4,6(3):74-80.
被引量:32
3
郑昆,隋新,张晓杰,唐艳梅,白鹭.
菠萝蛋白酶提取的初步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5,22(1):16-18.
被引量:7
4
桂兴芬,王好生,杨莉,杨苹,申红.
绿茶儿茶素和二甲基肼对小鼠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1995,4(2):162-163.
5
石阶平,韩雅珊,蒋修学.
桂皮抗氧化成分的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1995,21(2):36-40.
被引量:23
6
吴明光,王金茂.
茶叶中儿茶素、咖啡因和叶绿素的提取和分析鉴定[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4(1):140-142.
被引量:12
7
顾雄毅,戴迎春.
茶多酚──茶叶化学研究的新领域[J]
.化学世界,1996,37(3):123-126.
被引量:22
8
罗世榕,薛佳.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测试[J]
.福建分析测试,2005,14(4):2302-2303.
被引量:1
9
黄惠华,高孔荣.
茶多酚对菠萝蛋白酶的分离及特性的影响研究[J]
.食品科学,1996,17(4):6-11.
被引量:7
10
袁新民,罗宗铭.
食用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与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1996,17(2):3-7.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69
1
阿有梅,吕双喜,贾陆,潘成学,张红岭.
从茶叶中同时提取茶多酚和咖啡因工艺探讨[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36(1):80-82.
被引量:14
2
王丁刚,陈国华,王淑如.
茶叶多糖的降血糖、抗炎及碳粒廓清作用[J]
.茶叶科学,1991,11(2):173-174.
被引量:57
3
王亦芸.
茶饮料的制法选介[J]
.食品工业,1993(3):18-19.
被引量:4
4
秦明仁,石琳,陈海龙.
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制取[J]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1994,10(2):42-42.
被引量:10
5
戚向阳,谢笔钧,胡慰望.
高纯度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分离与制备[J]
.精细化工,1994,11(4):40-46.
被引量:19
6
曹栋,裘爱泳,江志伟.
茶叶抗氧剂及副产品综合制取[J]
.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4,13(3):218-225.
被引量:5
7
陈荣义,张新申,申金山,谢君.
茶叶中有效成分综合提取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5,26(4):174-177.
被引量:38
8
武煜,顾振纶.
茶多酚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中成药,2005,27(6):722-725.
被引量:40
9
张国营.
茶多酚抗人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
.茶业通报,1994,16(3):1-3.
被引量:11
10
霍权恭,杨京,刘钟栋,陈肇锬.
信阳毛尖茶叶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108-110.
被引量:39
引证文献
6
1
刘秀华,谢云,钟志京,邓义.
龙井茶叶热解气体产物中有机物的分析[J]
.化学工程师,2006,20(9):33-36.
被引量:1
2
刘家红.
茶叶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2010,4(5):99-101.
被引量:11
3
魏决.
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试验[J]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7(2):29-33.
被引量:6
4
吕心泉,胡秋辉,郑振安.
速溶茶的增香及其质量改进[J]
.中国食品添加剂,1998,9(2):44-47.
被引量:3
5
字成庭,沈晓静,张帮磊,杨豪男,吴以龙,陈文娟,王宣军,盛军.
茶叶中天然咖啡因提取技术的比较与分析研究[J]
.广东化工,2019,46(10):73-77.
被引量:4
6
唐德松,沈生荣.
儿茶素的富集及单体分离研究进展[J]
.茶叶,2003,29(3):136-138.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32
1
刘畅,马丽娜,彭忠,朱敏,于淑池.
微波辅助提取安吉白茶有效成分工艺的优化[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5147-5150.
被引量:3
2
王赞苗,李永刚.
单宁酶对酯型儿茶素作用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16(1):42-44.
被引量:9
3
姜守刚,蒋建勤,王建营,许明,胡文祥.
茶多酚的提取分离和分析鉴定研究[J]
.药学进展,2005,29(2):72-77.
被引量:24
4
张民,王昌禄.
大蒜臭味的脱除及其检测方法[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2):105-107.
被引量:6
5
陈镱文,陈开勋.
薄层扫描法测定酯型儿茶素的含量[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6):751-753.
被引量:3
6
陈素艳,邓清莲,巫晶晶,陈艳红.
超声波法从茶叶中提取苯多酚[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4):316-319.
被引量:30
7
马森,李碧婵,游玉琼,游洪忠.
武夷岩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及工艺研究[J]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4):30-33.
被引量:3
8
王赞苗.
大豆油对绿茶汤中咖啡因脱除作用的研究[J]
.食品工程,2006(4):29-31.
9
马森,陈培珍,游玉琼,游洪忠.
武夷岩茶茶多酚对油脂的抗氧化效果[J]
.福建茶叶,2007,30(4):24-25.
被引量:8
10
束鲁燕,汤一.
茶多酚提取和纯化技术研究进展[J]
.茶叶,2009,35(2):74-79.
被引量:25
1
骆望美,骆腊梅.
SFE在中草药和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3):271-272.
被引量:7
2
琚争艳,夏凡.
乳铁蛋白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动态[J]
.食品工业科技,2009,30(9):358-362.
被引量:7
3
简文杰,庞杰.
辣椒红色素的分离提取技术[J]
.中国辣椒,2003,3(1):29-31.
被引量:4
4
钟世安,周春山,李宇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六种儿茶素组分的研究[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3,39(9):542-543.
被引量:18
5
黄俊辉,佘纲哲,曾庆孝.
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海带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1,22(4):18-21.
被引量:8
6
周毅.
现代分离提取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J]
.湖北农机化,2015(2):48-50.
被引量:1
7
张影陆,郝慧英,徐岩,刘俊.
苹果酒的酶促与非酶促氧化褐变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34(12):26-29.
被引量:11
8
温鹏飞,陈建业,李景明,战吉成,万嗣宝,孔维府,黄卫东.
橡木桶陈酿对红葡萄酒中黄烷-3-醇和原花色素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06,27(4):110-114.
被引量:5
9
赵平,张月萍,刘俊英,任鹏.
原花青素分级分离[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1,22(6):75-79.
被引量:15
10
张之龙.
没食子酸酯类在食品中的应用[J]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1990(4):13-1.
被引量:1
食品工业
1994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