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哲学研究的再思考——从美国哲学界围绕技术问题的一场争论谈起
被引量:25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0-66,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2
-
1爱因斯坦.1977年:《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
-
2邦格 M.《技术哲学的输八和输出》[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4,(1).
-
3陈文化.试论技术的定义和特征.自然信息,1983,(4).
-
4陈文化.《技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体系》[J].自然信息,1988,(4).
-
5A·A库津.马克思与技术问题[J].科学史译丛,1980,(1):2-2.
-
6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
7《列宁全集》,1959年,人民出版社.
-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卷.第574,575页.
-
9孙正聿.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J].哲学研究,2001(1):3-9. 被引量:23
-
10Allchin D."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and the Technology of ''Thinking About''"(《技术的反思和反思的技术》)[J].技术哲学社会期刊,.
共引文献84
-
1苏志宏.关于哲学基本问题自主性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6):23-30.
-
2王会平,张国钧.论哲学作为生活观的理论意义[J].长白学刊,2007(1):18-21. 被引量:2
-
3刘则渊.马克思和卡普:工程学传统的技术哲学比较[J].哲学研究,2002(2):21-27. 被引量:25
-
4夏保华.技术哲学研究之我见[J].南京社会科学,2004(10):16-20. 被引量:1
-
5谈利兵,陈文化.技术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要与时俱进[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5):63-67. 被引量:2
-
6胡承槐.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当代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J].哲学研究,2004(10):12-17. 被引量:1
-
7崔秋锁.诠释学的方法和哲学观的转变——哲学本性的历史考察、理论反思与现代理解[J].长白学刊,2005(2):42-46.
-
8郝鹏.Visual C++中的开放数据库连接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C):13-13. 被引量:1
-
9邱耕田,张荣洁.简论低代价发展[J].哲学研究,2005(8):116-120. 被引量:14
-
10王飞,刘则渊.德韶尔的技术王国思想——简评《关于技术的争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5):36-41.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231
-
1杨博文,孙永军.理性赋能与向善赋权:科技伦理风险预警与敏捷治理体系的建构进路[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3,40(4):122-128. 被引量:9
-
2曾颖.“复杂范式”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重构[J].文教资料,2006(28):83-84. 被引量:3
-
3秦海岩,张星星,王磊.国内外ETV对中国建立碳减排技术认证制度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S1):272-277. 被引量:1
-
4秦海岩,王磊,孙天晴.欧洲环境技术验证制度对中国碳减排技术认证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S2):26-30. 被引量:2
-
5冯建军.西方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1998,19(1):26-30. 被引量:21
-
6陈昌曙.试谈对“人工自然”的研究[J].哲学研究,1985(1):40-46. 被引量:23
-
7朱学民.关于“技术”的定义及其他[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985,22(3):38-40. 被引量:3
-
8赵光武.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1988(1):109-115. 被引量:1
-
9陈凡.马克思论技术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4):265-273. 被引量:2
-
10冯国端.关于人工智能的认识论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理论版),1988(1):42-44. 被引量:5
引证文献25
-
1巨乃岐,邢润川.广义技术初探——试论技术的四种基本形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8-12. 被引量:3
-
2胡志刚.论三类技术的统一性——对广义技术的一种理解[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1-3. 被引量:4
-
3杨开城,王斌.从技术的本质看教育技术的本质[J].中国电化教育,2007(9):1-4. 被引量:44
-
4邵璀菊.论技术困境及其消解[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3):255-257.
-
5杨开城.论教育技术学的两种研究取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4):10-13. 被引量:13
-
6杨开城,张晓英.论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理解教育的独特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7-11. 被引量:17
-
7李世亮.开源文化视阈中的学习[J].经济研究导刊,2011(9):220-221.
-
8管会生,董萍.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的关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38-42.
-
9张华春,韩源.一种新资源——量子纠缠的哲理剖析[J].理论与改革,2012(6):39-42. 被引量:1
-
10陈玉和.论技术管理学科体系及建设——兼谈“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改造[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6):96-101.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98
-
1李冰玲.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能力培养:逻辑、价值与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2(33):15-19. 被引量:5
-
2闫广芬,石慧,杨院.跨学科研究与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语境、回归、变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9):11-17. 被引量:1
-
3闫广芬,李文文.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国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36):27-33. 被引量:33
-
4伍远岳.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认识主体与主体性培育[J].南京社会科学,2021(2):150-156. 被引量:10
-
5车丽娜.新时代教师伦理身份的社会认同及价值实现[J].教育伦理研究,2021(1):145-155.
-
6袁利平,林琳.高等教育数字治理:内在机理、逻辑构架与实现路径[J].江淮论坛,2022(4):183-192. 被引量:24
-
7陶迎春,陈庆保.多产品盐开发的必要性和基本路径[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6):32-32. 被引量:6
-
8马国瀚,张建忠.乐音的意识驱动及“李约瑟问题”[J].消费导刊,2009,0(4):234-235.
-
9高剑平.论现代技术的本质及其困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5):8-10. 被引量:6
-
10巨乃岐,邢润川.广义技术初探——试论技术的四种基本形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8-12. 被引量:3
-
1谭延桐.家是地球的中心[J].课外语文,2005,0(Z2):24-27.
-
2微言[J].第二课堂(A),2006(1):95-95.
-
3周溯源.对“天人合一”的不同理解[J].哲学动态,1995(8):18-20. 被引量:1
-
4张宏.论人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3):243-247.
-
5郭清香.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研究述评[J].伦理学研究,2015(3):16-20.
-
6庞咏梅.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2014,0(10):25-25. 被引量:1
-
7李卫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中的“技术转向”[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56(3):308-312.
-
8张颖.初中信息技术课激励策略的运用[J].内蒙古教育(B),2012(3):19-20. 被引量:1
-
9杨琳.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z1):205-207.
-
10张前.删繁就简[J].少年文摘,2011(8):104-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