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东南亚》
2003年第4期17-20,共4页
Southeast Asia
同被引文献29
-
1马燕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及其影响[J].和平与发展,2002(1):37-40. 被引量:8
-
2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1-9.
-
3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9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第29、20页.
-
4.[N].《经济日报》,2002年11月6日.
-
5.[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7月9日.
-
6.“‘早期收获’:老百姓收获实惠”[N].《国际商报》,2004年7月30日.
-
7鲁道夫·赛维里诺,王玉主(译).中国-东盟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J].当代亚太,2008(3):9-12. 被引量:11
-
8李向阳.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小国战略[J].当代亚太,2008(3):36-49. 被引量:34
-
9张天桂.双边与多边FTA对推进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8(9):78-82. 被引量:8
-
10刘阿明.权力转移过程中的东南亚地区秩序--美国、中国与东南亚的角色[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6):38-46. 被引量:23
二级引证文献32
-
1王玉主.对冲策略及对中国—东盟关系的意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1):22-50. 被引量:31
-
2何军明.“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结构性分析与政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4):100-103. 被引量:2
-
3熊洁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和策略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7(2):15-20. 被引量:6
-
4刘青建.21世纪初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特点[J].现代国际关系,2005(6):1-7. 被引量:5
-
5冯志坚,许先普.中国—东盟经济紧密联系的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7(3):21-24.
-
6刘青建.挑战·应对·构建——中国多边外交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34-41. 被引量:1
-
7韦耀莹,钟燕,莫理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广西经济发展对策[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4):47-50. 被引量:3
-
8冯志坚,许先普.从强度指数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5,4(5):55-59. 被引量:1
-
9冯志坚.中国、东盟经济紧密联系的前景与分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14(4):40-43.
-
10刘青建.对台湾“南向政策”失效的分析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65-70. 被引量:6
-
1汪保康,胡庆东.中国“三邻”政策的国际法透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2(6):58-61.
-
2张杰.周边外交与“睦邻安邻富邻”[J].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4(3):8-11.
-
3曾明君.新时期中国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的新发展[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116-119.
-
4沈吉利.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关系[J].法治论丛(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4):83-86. 被引量:5
-
5韩旭东.和平发展的机遇期战略[J].瞭望,2011(9):29-30.
-
6陈如为.用好对国际事务的话语权[J].瞭望,2014,0(49):6-6.
-
7彭程瑞.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助力实现中国梦——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3(26):33-34. 被引量:1
-
8黄河铜.亲仁善邻,国之宝也[J].党建,2003(1):45-45. 被引量:1
-
9时事·外交部[J].科技智囊,2007(9):89-89.
-
10吕效华,张文俊.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4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