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厦门科技》
2005年第1期7-9,共3页
Xiamen Science & Technology
参考文献10
1 袁仁民,姚克亚,孙鉴泞,蒋维楣,曾宗泳.大气边界层的室内模拟研究——夹卷层温度场结构分析[J] .大气科学,2002,26(6):773-780. 被引量:12
2 徐敏,蒋维楣,胡非,陈红岩.湍流湿度脉动特性研究——根据淮河流域实验资料[J]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1):17-25. 被引量:13
3 孙鉴泞,蒋维楣,曾宗泳,袁仁民,姚克亚.对流槽模拟对流边界层实验研究[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6):786-790. 被引量:13
4 袁仁民,曾宗泳,肖黎明,马成胜.湍流池湍流特征研究[J] .力学学报,2000,32(3):257-263. 被引量:10
5 胡非.大气边界层湍流涡旋结构的小波分解[J] .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2):2-10. 被引量:28
6 姜楠,王振东,舒玮.子波分析辨识壁湍流猝发事件的能量最大准则[J] .力学学报,1997,29(4):406-411. 被引量:66
7 汪健生,张金钟,舒玮.提取壁湍流相干结构的数字滤波法[J] .力学学报,1995,27(4):398-405. 被引量:15
8 陈逢时.子波变换理论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9 赵松年,熊小芸.子波变换与子波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10 A. G. Williams,J. M. Hacker. The composit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coherent eddies in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J] 1992,Boundary - Layer Meteorology(3):213~245
二级参考文献23
1 张金钟,舒玮.用三分量热线探头测量平板湍流边界层[J] .实验力学,1993,8(4):287-295. 被引量:8
2 罗纪生,周恒.湍流边界层底层相干结构的一个理论模型[J] .应用数学和力学,1993,14(11):939-947. 被引量:15
3 孙葵花,舒玮.湍流猝发的检测方法[J] .力学学报,1994,26(4):488-493. 被引量:13
4 汪健生,张金钟,舒玮.提取壁湍流相干结构的数字滤波法[J] .力学学报,1995,27(4):398-405. 被引量:15
5 方一红,罗纪生,周恒.槽道湍流近壁区相干结构的数值模拟[J] .力学学报,1995,27(5):513-522. 被引量:3
6 汪健生,力学学报,1996年,28卷,4期,726页
7 Kaimal J C, Wyngaard J C, Izumi Y,et al.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layer turbulence. O. J. R. Meteor. Soc., 1972,98(417):563-589.
8 Dennis D B, Beverly E L, Peter M A. On measuring and modeling energy fluxes abovethe floor of a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conifer for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Meteorology, 2000, 102(2):187-206.
9 Godowitch J M.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turbulent velocities in the urban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Boundary Layer Meteorol., 1986, 35(4):387-407.
10 Hogstrom U, Smedman-Hogstrom A S. Turbulence mechanisms at an agricultural site.Boundary Layer Meteorol., 1974, 7(3):373-389.
共引文献135
1 罗涛,袁仁民,孙鉴泞.对流边界层夹卷通量参数化的室内模拟研究[J]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6,1(6):173-178. 被引量:2
2 王玉春,姜楠,夏振炎,田砚.吹吸扰动对壁湍流边界层摩擦阻力的影响[J] .航空动力学报,2009,24(10):2163-2168. 被引量:2
3 吴徐平,罗涛,袁仁民,卢超,郭云谦,李义宝.非均匀下垫面对流边界层热通量特征的物理模拟研究[J]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9,4(3):190-200. 被引量:2
4 李昕,胡非,刘罡,洪钟祥.Multi-scal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Boundary-Layer Turbulence[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18(5):787-792. 被引量:3
5 景文博,赵思,付强,王晓曼,姜会林.湍流特征光学测试对比[J] .光子学报,2012,41(7):805-811. 被引量:8
6 林建忠,邵雪明,倪利民.WAVELET ANALYSIS OF COHERENT STRUCTURES IN A THREE-DIMENSIONAL MIXING LAYER[J] .Acta Mechanica Sinica,2002,18(1):42-52. 被引量:4
7 张兆顺,崔桂香,许春晓.MODERN TURBULENCE AND NEW CHALLENGES[J] .Acta Mechanica Sinica,2002,18(4):309-327.
8 胡非,李昕,陈红岩,刘罡.城市冠层中湍流运动的统计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4(3):252-258. 被引量:24
9 严华生,万云霞,邓自旺,曹杰.用正交小波分析近百年来中国降水气候变化[J] .大气科学,2004,28(1):151-157. 被引量:50
10 李富余,张宏升,李诗明,周明煜,陈家宜,徐祥德,刘辉志,胡非.青藏高原当雄地区湍流脉动耗散率特征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5):781-787.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15
1 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中文版序言[J] .博览群书,2002(9):11-12. 被引量:5
2 诸大建.德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及对上海的启示[J] .德国研究,1998,13(4):13-17. 被引量:3
3 陈君.试论中国环境税收政策的改革与完善[J]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2000(10):24-27. 被引量:8
4 陆燕春,张作云.发展循环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阳光之路[J] .当代经济研究,2005(3):64-67. 被引量:8
5 关于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J] .中国经贸导刊,2005(7):45-46. 被引量:14
6 张小兰.论实行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J] .经济问题,2005(2):28-30. 被引量:45
7 李咏涛,郝春,刘学敏.日本循环经济的战略构建及对中国的启示[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27(1):71-75. 被引量:8
8 来有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及解决对策[J] .中国发展观察,2007(1):27-29. 被引量:5
9 中日友好环境中心.日奉循环经济法规体系介绍.
10 骆建华.荷兰 德国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J] .世界环境,2002(1):15-18.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5
1 徐祥民,王郁.环境税: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J]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6,21(4):97-100. 被引量:18
2 杨慧民.循环经济视野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J] .理论探讨,2007(1):85-86. 被引量:2
3 杨慧民.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204-205. 被引量:2
4 赵玲玲,刘明杰.论发展循环经济与完善制度建设[J] .当代经济,2008,25(22):29-30. 被引量:2
5 刘辉.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239-241.
二级引证文献24
1 杨晓妹,马琴.环境保护税对循环再生技术投资的影响——基于环保消费偏好视角的分析[J] .产业组织评论,2020(3).
2 凌欣.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研究[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08-111. 被引量:4
3 韩宇.环境税收法律制度研究[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9(1):63-65.
4 赵越玥.关于我国环境立法中“费改税”问题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2008(10). 被引量:2
5 孟庆垒,陈阳,石欣.2006年度国内环境法学研究综述[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3-58. 被引量:4
6 张军民,李卫芳.关于循环经济与环境税制的完善[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3):53-55. 被引量:1
7 王慧.我国环境税研究的缺陷[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28(4):97-100. 被引量:3
8 李春发,王彩风,王博.基于生命周期的生态税收体系建设[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5):28-30. 被引量:1
9 孙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手段探析[J] .商场现代化,2008(16):352-353.
10 王晶.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评价与对策建议[J] .特区经济,2008(12):196-198. 被引量:2
1 China to Building A Green Society[J] .China's Foreign Trade,2007(13):17-19.
2 李静.“我预见了中国的崛起”[J] .中国新闻周刊,2008(44):28-29.
3 马立志.论西北地区环境问题引发社会冲突的防控路径[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5(1):54-57.
4 胡金生,刘彬,徐丽.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 .许昌学院学报,1997,20(S1):14-16.
5 詹白鹦.浅议精神文化与社会生产力[J] .生产力研究,1996(2):33-35.
6 弘扬浙江精神 推动衢州“十一五”又快又好发展[J] .今日浙江,2006(9):66-66.
7 陈雪.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3):160-161.
8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三种模式及其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J] .企业研究报告,2010(9):6-8.
9 彭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321-322.
10 张俊杰.小谈技术与人——以椅子为例[J]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3(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