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
被引量:37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共4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共引文献46
-
1王小平.世情叙事经验的流动与整合——论张怡微的上海书写[J].南方文坛,2024(4):154-157.
-
2陆子君.一种清醒的姿态——谈张天翼的《包氏父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53-54. 被引量:1
-
3赵稀方.赵稀方:俄苏文学翻译与左翼文学资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32-33. 被引量:2
-
4郭艳.以非时代主流人物身份叙述大时代主流人物——关于左翼作家确立群体主体性原因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1):85-88. 被引量:1
-
5吴亚南.革命与自由的悖论——左翼文学与现代性的联结线索[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3):37-41. 被引量:1
-
6杨洪承.论文学史的现代性——兼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教学与史料建设的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6(1):159-163. 被引量:4
-
7陈红旗.中国左翼文学的可能性[J].学术研究,2006(8):132-135.
-
8白亮.“左翼”文学精神与底层写作[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4):34-38. 被引量:11
-
9方明星.历史的误读——普罗文学与新感觉派关系之一种考察[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6(3):68-71.
-
10马云.文学的政治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思潮[J].文学评论,2007(5):58-62.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339
-
1严雪明.被忽略的“我”:鲁迅对启蒙话语权力的反思——《阿Q正传》新解[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1):69-82. 被引量:2
-
2安静.民族共同体的另一种想象——论萧红香港地区时期的小说“重写”问题[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1):204-215. 被引量:3
-
3冯芽.萧红的“回心”时期——以《七月》散文为中心的讨论[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1(2):225-237. 被引量:1
-
4郜元宝.在阿Q绝对中心论之外——“假洋鬼子”接受小史(上)[J].文艺争鸣,2022(8):32-41. 被引量:1
-
5布莉莉.《光明日报·文学评论》与1950年代初期的文学批评[J].文学研究,2020(1):147-156. 被引量:2
-
6曾令存.当代文学史构造的一种尝试[J].嘉应学院学报,2006,24(5):57-62. 被引量:1
-
7罗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9-25. 被引量:11
-
8段美乔.论1946—1948年平津文坛“新写作”的形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94-117. 被引量:7
-
9储望华,李菁.秋之泣——怀念父亲储安平[J].文史博览,2008(12):8-13. 被引量:1
-
10程光炜.我们是如何“革命”的?——文学阅读对一代人精神成长的影响[J].南方文坛,2000(6):21-26. 被引量:27
引证文献37
-
1田淼.与“一体化”范式对话——评张均《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4(1):416-425.
-
2安静.民族共同体的另一种想象——论萧红香港地区时期的小说“重写”问题[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1):204-215. 被引量:3
-
3季亚娅.“左翼文学”传统的复苏和它的力量——评曹征路的小说《那儿》[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50-53. 被引量:29
-
4杨洪承.一个文学过渡期的“场效应”——20世纪40~60年代中国文学结构分析和生成思考[J].江海学刊,2005(2):194-199. 被引量:2
-
5杨联芬.2004年现代文学研究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260-283. 被引量:3
-
6邵宁宁.关于现代文学杂志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6(3):142-145. 被引量:5
-
7邵宁宁.40年代后期文学的历史定位问题[J].文艺争鸣,2007(3):99-105. 被引量:2
-
8徐敏.“公正”而“客观”的文学史?——由夏志清和曹聚仁的文学史书写谈起[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24(2):61-64.
-
9田正平,陈桃兰.观念世界的教育变革——现代小说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刍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3):71-76. 被引量:5
-
10曾令存.“40年代文学转折”研究[J].学术研究,2009(2):116-12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36
-
1梁翠琴.“活”的新文化运动史——评袁一丹《另起的新文化运动》[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1):387-396.
-
2金星.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显”与“隐”——评李宗刚《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2):442-449.
-
3张欢.柳青的“另一面”——也谈《狠透铁》的创作、修改[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1(4):342-356.
-
4古远清.台湾文学的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9(2):145-161.
-
5布莉莉.《光明日报·文学评论》与1950年代初期的文学批评[J].文学研究,2020(1):147-156. 被引量:2
-
6朱红梅.“小历史”,真笔墨——从《南溪水》到“文学小史记”[J].东吴学术,2022(4):104-108.
-
7曾令存.当代文学研究中的“40~70年代文学”[J].文艺争鸣,2008(4):140-145.
-
8刘进.知识分子何为?——读曹征路的小说《那儿》[J].当代文坛,2005(6):82-84. 被引量:5
-
9张光芒,童娣.2005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4(1):137-144. 被引量:3
-
10单元.文学之用与作家良知——以《马嘶岭血案》《那儿》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3(4):25-28.
-
1巫晓燕.“70年代文学”的民间化生存——兼论20世纪70年代知识民间的意义[J].文艺争鸣,2012(12):36-41.
-
2潘桂珍.关于“四十岁一代作家”的讨论述评[J].苏联文学,1983(5):61-65.
-
3高玉.重估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短篇小说[J].文艺争鸣,2016(4):42-53. 被引量:3
-
4李德南,徯晗.小说:问题与方法(二)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探寻——谈小说创作中“新”与“旧”的问题[J].青年文学,2016,0(4):127-133.
-
5丛治辰.今天我们怎样先锋?[J].大家,2015,0(3):39-42.
-
6刘宁.问题与方法——苏联学术界对于文学史的研究[J].文艺研究,1984(5):32-42. 被引量:2
-
7刘奎.现代形式诗学的探索与实践——吴晓东治学的“问题与方法”[J].创作与评论,2017(6):31-38.
-
8王东东.诗心何谓?——谈吴晓东的《二十世纪的诗心——中国新诗论集》[J].现代中文学刊,2011(4):109-113.
-
9刘奎.作为方法的“文学性”[J].读书,2014(8):159-166. 被引量:2
-
10臧棣.临海的沙丘(外二首)——为吴晓东而作[J].诗刊,1999,0(11):5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