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史上的唯物史观——论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9
The Hisr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Modern Academic History --On the Marxism as "Learning"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2004年第11期11-14,共4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9
-
1胡适.四论问题与主义[A]..胡适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2耿云志.胡适年谱[A].胡适研究论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
3顾颉刚.序[A].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4张岱年.冯著《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和读法[J].出版周刊,1935,04:126-126.
-
5陈峰.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学术思想的唯物史观取向[J].史学月刊,2003(1):81-86. 被引量:5
-
6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A].古史辨:第七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7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J].燕京社会科学,1949,2.
-
8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9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二级参考文献14
-
1贺麟.当代中国哲学[M].上海:胜利出版公司,1947.13.
-
2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J].燕京社会科学,1949,2.
-
3冯友兰.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A].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
4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A].古史辨:第七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5张东荪.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A].唯物辩证法论战[C].北平:民友书局,1934.
-
6冯友兰.三松堂自序[A]三松堂全集:第一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
7冯友兰.秦汉历史哲学[A].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
8冯友兰.<古史辨>第六册序[A].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
9冯友兰.新事论[A].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
10冯友兰.中国现代民族运动之总动向[A].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共引文献44
-
1高福顺,桑秋杰.关于“中国古代史”与“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合并研究的几点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6(3):82-84.
-
2董国强.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前后的李大钊思想——对争论性质的再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2004(4):99-104. 被引量:9
-
3陈峰,侯云灏.《食货》新探[J].史学理论研究,2001(3):50-61. 被引量:17
-
4张越,王凌.五四时期史学:走出经学的羁绊[J].史学理论研究,2002(3):55-61. 被引量:1
-
5李根蟠,张剑平,侯云灏.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古史分期讨论——李根蟠先生访谈录[J].史学理论研究,2002(4):73-80. 被引量:7
-
6陈峰.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学术思想的唯物史观取向[J].史学月刊,2003(1):81-86. 被引量:5
-
7罗志田.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2(2):98-110. 被引量:18
-
8向燕南,尹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91-101. 被引量:12
-
9储著武,汤城.历史教科书与新史学——以夏曾佑、刘师培为中心探讨[J].河北学刊,2005,25(5):139-143. 被引量:6
-
10刘志国.“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思想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06(1):47-50.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72
-
1雍涛.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纪念李达诞辰115周年[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5(1):205-215. 被引量:1
-
2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J].历史研究,1963(3):1-26. 被引量:6
-
3蒋大椿.为建设而研究历史[J].史学月刊,1997(3):8-13. 被引量:1
-
4刘大年.方法论问题[J].近代史研究,1997(1):3-26. 被引量:16
-
5胡绳.建设社会主义,要吸取人类以往的全部文化──在"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J].中华文化论坛,1994(1):18-19. 被引量:2
-
6臧知非.顾颉刚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史哲,1993(5):103-104. 被引量:1
-
7季羡林.门外中外文论絮语[J].文学评论,1996(6):5-13. 被引量:100
-
8王学典.放逐“现实”回避“问题”:90年代学风的致命伤[J].山东社会科学,2004(8):5-8. 被引量:14
-
9李扬眉.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J].山东社会科学,2004(8):8-10. 被引量:2
-
10陈峰.利弊交织:史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联[J].山东社会科学,2004(8):10-13. 被引量:3
引证文献9
-
1薛其林.唯物史观对民国学术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78-83. 被引量:8
-
2薛其林.从论战看20世纪上半叶唯物史观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影响[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6):132-136. 被引量:3
-
3薛其林.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J].湖南社会科学,2012(1):20-24. 被引量:1
-
4谢青松.“马魂、中体、西用”与当代中国学术范式之建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9):100-108. 被引量:6
-
5李天华,郭广迪.民国时期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文献中的唯物史观(1927-1937)[J].贵州社会科学,2016(3):31-36. 被引量:1
-
6郭广迪.学者眼中马克思的学术态度与研究方法[J].经济纵横,2018(5):10-13. 被引量:2
-
7黄广友.学术与政治——刘大年史学研究风格简论[J].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6(1):131-149.
-
8郭士礼.唯物史观与郭沫若的古典文学研究——以《诗经》研究、屈原研究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7(11):96-104. 被引量:1
-
9王海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建构的逻辑理路与价值意蕴(1919—1949)[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5):93-103.
二级引证文献20
-
1鲁涛,钟兴永.探寻学术发展理路 推动学术良性发展——“改革开放30年学术史研讨会”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8,22(6):4-6.
-
2蔺淑英.近年来唯物史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传播及影响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10(12):97-106. 被引量:3
-
3薛其林.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J].湖南社会科学,2012(1):20-24. 被引量:1
-
4冯芳.作家徐訏30年代思想巨变之考辨——管窥自由主义作家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系[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2):6-10. 被引量:1
-
5傅佳,余卫国.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13(8):11-13.
-
6张新宁.试论“马魂、中体、西用”研究范式的科学性——基于“三位一体”公式及相关讨论评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5):47-51. 被引量:4
-
7李天华,郭广迪.民国时期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文献中的唯物史观(1927-1937)[J].贵州社会科学,2016(3):31-36. 被引量:1
-
8谢青松.“马魂中体西用”的政治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理论、制度的基本范式[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93-97. 被引量:2
-
9薛其林.论唯物史观与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1):51-57. 被引量:3
-
10耿传明,吕彦霖.“孤岛”烽火思南明——从柳亚子与阿英关于《杨娥传》的分歧看两代作家的文化心理差异[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5):23-32. 被引量:2
-
1张志强.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以《儒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观念的特质[J].中国哲学史,2009(1):101-111. 被引量:19
-
2王改玲.浅析儒学民本思想与马克思民本思想的相通性——兼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J].学理论,2015(22):62-63.
-
3刘士林.认知图式与学术史观——中国美学与现代学术史的两个问题[J].哲学动态,1998(12):32-35.
-
4陆凤贤.浅论儒学天人观及其当代价值[J].新西部(理论版),2007(02X):132-133. 被引量:2
-
5木海.爱国是遵守天主诫命的表现——怀念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前主席皮漱石主教[J].中国宗教,2010(11):30-31.
-
6李韧.他们那一代 他——关于王光利[J].电影艺术,2006(5):67-71.
-
7L.王尔德,王鹏(译).重新思考马克思与正义:希腊的维度[J].世界哲学,2005(5):3-16. 被引量:23
-
8侯霜.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1):159-160.
-
9欧阳文风.生命诗性的建构——评金雅《人生艺术化与当代生活》[J].武陵学刊,2014,39(5):143-144.
-
10智效民.“二唯”之间读贺麟[J].黄河,1997,0(5):163-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