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矿区PRED系统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
2
Some Issues in PRED System Study of Mining Are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内容形成的区域PRED系统的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对区域PRED系统研究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提出矿区PRED系统的基本构型,并对矿区PRED系统研究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进行探讨。
作者
林卉
杜培军
赵长胜
郭达志
机构地区
徐州师范大学国土信息与测绘工程系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出处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5-17,30,共4页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关键词
PRED系统
人口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
X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8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341
同被引文献
42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9
1
黄秉维.
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Ⅰ)[J]
.地理学报,1996,51(4):350-354.
被引量:120
2
陈述彭,曾杉.
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J]
.地理研究,1996,15(2):1-11.
被引量:83
3
李廷芳.
地域系统理论与北京山区优化开发研究[J]
.地理研究,1996,15(2):92-99.
被引量:13
4
王黎明.
面向PRED问题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理论与方法研究[J]
.地理研究,1997,16(2):38-44.
被引量:39
5
张志强.
区域PRED的系统分析与决策制定方法[J]
.地理研究,1995,14(4):62-68.
被引量:20
6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46(4):385-394.
7
冯玉广,王华东.
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描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2):42-46.
被引量:25
8
申玉铭,方创琳.
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有关理论问题[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15(4):19-22.
被引量:20
9
汤万金,高林,吴刚,李祥仪.
矿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与调控[J]
.生态学报,2000,20(1):20-27.
被引量:20
二级参考文献
48
1
许涤新.
生态经济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
.生态经济,1987,3(1):2-8.
被引量:12
2
魏心镇,林亚真.
国土规划的理论开拓——关于地域结构的研究[J]
.地理学报,1989,44(3):262-271.
被引量:19
3
张志强.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3):9-25.
被引量:52
4
刘培哲.
可持续发展——通向未来的新发展观——兼论《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3):13-18.
被引量:59
5
王其藩.
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4(2):6-12.
被引量:72
6
陈国阶.
持续发展论及其经济观[J]
.大自然探索,1995,14(2):1-5.
被引量:11
7
郭怀成,唐剑武.
城市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1995,15(3):363-369.
被引量:70
8
黄裕婕,黄际民,黄裕霞.
区域PRED系统发展的滚动模型建立方法的探讨——以江西省为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16(8):103-108.
被引量:2
9
毛汉英,地理学报,1991年,46卷,4期
10
周硕愚,系统科学导引,1988年
共引文献
341
1
付迎春,李昕雨,冯琳.
新工科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热带地貌,2022(2):89-94.
被引量:2
2
谭绍泉,黄芳.
地球物理与可持续发展[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18(z1):25-28.
3
方创琳.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
.地理学报,2004,59(z1):21-32.
被引量:88
4
毕思文.
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方向与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S1):35-40.
被引量:4
5
张锦高.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校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特色的学科体系[J]
.中国地质教育,2005,14(4):23-26.
被引量:2
6
张生.
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J]
.宿州师专学报,2002,17(1):65-67.
7
刘秀花,李永宁,李佩成.
西北地区不同地域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区划指标体系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11,34(4):642-648.
被引量:17
8
温淑瑶,马占青,周之豪,马毅杰.
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S1):108-109.
被引量:2
9
陈春福.
万宁市海岸带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管理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S1):134-135.
10
罗守贵,曾尊固.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述评[J]
.人文地理,1999,14(4):54-59.
被引量:34
同被引文献
42
1
王德利,陈秋计.
矿区废弃土地复垦潜力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28-31.
被引量:17
2
胡振琪,赵艳玲,程玲玲.
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扩展[J]
.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3-8.
被引量:70
3
李红梅,张志强.
翟镇采煤沉陷地复垦潜力评价研究[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3):77-81.
被引量:6
4
程叶青.
矿业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
.资源科学,2004,26(6):131-136.
被引量:13
5
樊杰,孙威,傅小锋.
我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成因与策略[J]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68-77.
被引量:74
6
万会,沈镭.
矿业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
.资源科学,2005,27(1):20-25.
被引量:36
7
李海波,李克顺,李亚东.
我国矿业废弃地复垦现状及对策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B06):59-60.
被引量:17
8
景美珍.
煤矿区土地复垦潜力研究[J]
.华北国土资源,2007(3):39-41.
被引量:1
9
王莹,李道亮.
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模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2):88-92.
被引量:18
10
王宇,臧妻斌.
基于模糊识别的矿区塌陷区土地复垦潜力评价[J]
.山西建筑,2006,32(2):120-121.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2
1
王爱鸟,马玉红,何彤慧.
宁夏王洼矿业乡镇的PRED系统问题研究[J]
.乡镇经济,2008,24(7):59-63.
2
吴静,钱铭杰,袁春,王绪龙.
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31(4):88-94.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6
1
陈国富,黎荣东.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土壤改良措施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4):256-257.
2
肖金华.
空间整治潜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
.低碳世界,2017,7(2):69-71.
3
李晓丹,杨灏,陈智婷,王振,郭璐杰,宋咏洁,刘露.
基于DSR模型的煤矿废弃工业广场再开发时序评价体系[J]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224-231.
被引量:11
4
张帅.
福建连江历史遗留矿山采矿用地复垦潜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
.福建地质,2018,37(1):51-60.
被引量:2
5
王成.
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及对策分析——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J]
.农业与技术,2019,39(22):179-180.
被引量:3
6
李海波.
工矿城市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潜力综合评价——以茂名某露天矿区为例[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22,22(1):505-511.
被引量:8
1
刘兆德,杨东.
山东省PRED系统分析[J]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1):93-96.
被引量:5
2
冯玉广,王华东.
区域PRED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描述[J]
.环境科学学报,1997,17(4):487-492.
被引量:45
3
陈巍,万文丽,苗葳,李诚固.
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9(4):78-83.
被引量:6
4
周哲,熊黑钢,韩茜.
中国区域PRED系统研究进展[J]
.干旱区地理,2004,27(2):266-272.
被引量:17
5
李仪.
厦门市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J]
.福建电脑,2008,24(5):36-37.
6
赵雪雁.
人口压力与绿洲发展分析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59-62.
被引量:8
7
曹利军,王华东.
区域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判别原理和方法[J]
.中国环境科学,1998,18(S1):51-54.
被引量:19
8
邓明艳.
可持续发展与区域PRED系统[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6(1):98-101.
被引量:2
9
秦耀辰,王喜,卢向前,李志刚,陈世敏.
论区域持续发展的协调问题:(Ⅰ)内涵与目标[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7(4):77-83.
被引量:2
10
廖荣华.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与区域PRED系统论[J]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5):75-77.
被引量:3
测绘通报
2004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