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评论》
2004年第4期16-19,共4页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参考文献9
-
1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和知识分子身份》[J].今天,1993,.
-
2王纪人.个人化、私人化、时尚化——简论90年代的文学写作[J].文艺理论研究,2001(2):2-6. 被引量:31
-
3于坚.《对25个问题的回答》[J].星星,1997,.
-
4唐晓渡《90年代先锋诗的若干问题》,《唐晓渡诗学论集》11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
5陈思和.试论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J].复旦学报,2001,.
-
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92年.156页.
-
7格雷厄姆*霍夫《现代主义抒情诗》,《现代主义》287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
8石天河.《重新探讨"前卫"的真谛》[J].诗歌报,1997,.
-
9孙文波.我理解的90年代:个人写作、叙事及其他[J].诗探索,1999(2):26-37. 被引量:41
共引文献83
-
1操瑞青.技术想象的重塑:博客在中国的早期实践及其媒介文化变迁[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1(1):57-78. 被引量:3
-
2谢龙新.消费社会的审美空间及文学境况[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7(4):91-94.
-
3钱文亮.1990年代诗歌中的叙事性问题[J].文艺争鸣,2002(6):14-17. 被引量:16
-
4陈思.精英写作与大众文化的合流——余秋雨散文及行为的文化消费品特征[J].东南学术,2004(3):141-146. 被引量:1
-
5黄群英.论21世纪文学的灵魂[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3(3):34-35.
-
6张全之.从大学教育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12-115. 被引量:2
-
7孙燕.20世纪90年代都市小说的文化语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61-64. 被引量:4
-
8韩彦斌.论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小说的创作倾向[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1):31-35.
-
9李琳.在存在与言说之间摇摆——对20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向度的梳理[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3):13-17.
-
10徐志伟.在迂回与进入之间——90年代小说创作倾向简论[J].文艺评论,2002(6):26-3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2
-
1梁云.建立女性的灵魂家园——翟永明《黑夜的意识》及其女性观[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6(2):62-64. 被引量:9
-
2唐晓渡.九十年代先锋诗的几个问题[J].山花,1998(8):79-85. 被引量:25
-
3董秀丽.“词语与激情共舞”——后新时期女性诗歌语言书写的自觉[J].文艺评论,2004(4):26-28. 被引量:3
-
4谢冕.新诗与新的百年[J].诗探索,2000(1):1-3. 被引量:4
-
5孙玉石.新诗与传统关系断想[J].诗探索,2000(1):4-8. 被引量:9
-
6荒林.女性诗歌神话:翟永明诗歌及其意义[J].诗探索,1995,(1).
-
7姜涛.叙述中的当代诗歌[J].诗探索,1998(2):1-10. 被引量:39
-
8周晓风,苟学锋.现代汉语诗学的传统与现代性问题[J].诗探索,2004(Z1):1-14. 被引量:4
-
9凯风.中国现代诗:路在何方?——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二届研讨会综述[J].诗探索,2004(Z1):327-331. 被引量:2
-
10一平.孤立之境——读北岛的诗[J].诗探索,2003(3):144-163. 被引量:20
-
1罗振亚.先锋诗歌的历史断裂与转型[J].中外诗歌研究,2003(3):40-43.
-
2张艳霞.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J].北方文学(下),2011(7):173-174. 被引量:1
-
3李存兴.将野草的绿色燃烧成思想的天空——在鲁迅的《野草》中徘徊[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8-59.
-
4王雁霞.浅论莫言小说的感觉崇拜手段[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
-
5付兰梅.谋婚·谋生·谋爱——苏青长篇小说中女性的爱情失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98-99.
-
6李之平.中年的丝绸(组诗)[J].诗林,2009,0(6):45-47.
-
7孙忠霞.涅克拉索夫诗歌作品中的俄罗斯女性形象探析[J].作家,2008,0(18):79-80. 被引量:3
-
8罗振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综论[J].东吴学术,2010(3):34-45. 被引量:4
-
9刘汉林.历史断裂处的艺术书写——周邦彦与王安石变法关系辨[J].淄博师专学报,2007(4):53-57.
-
10徐继东.审美与怀旧[J].21世纪,1997,0(3):4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