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回到经典 重释经典——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
被引量:
5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以突出精神文化与“诗性转向”的思、诗、史关系结构为线索 ,从精神意蕴、审美诗性与史的定位三个方面对文学经典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并在此基础上提示出中国 2 0世纪新文学经典化复杂的历史变动与阐释中的新文学经典世界 ,并对“思”的诗化与实用理性化的不同倾向进行辨析 ,展示出思、诗、史关系的不同组合带来的经典之间、经典阐释之间以及新文学史之间的类型区分与矛盾冲突局面。
作者
黄曼君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4,共7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文学经典
审美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
时代精神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32
同被引文献
359
引证文献
57
二级引证文献
97
参考文献
12
1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A]..《国故新知论》[C].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432页.
2
王国维.《人间词话》[A]..《王国维文集》第1卷[C].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142页.
3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言之优劣比较》[A].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化运动》[C].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8、8、22页.
4
瞿秋白.《欧化文艺》[A]..《瞿秋白文集》第2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886页.
5
郁之.
大书小识又四则[J]
.读书,1992(5):38-45.
被引量:5
6
胡风.《作为思想家的鲁迅》[A]..《胡风评论集》中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5页.
7
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A]..《胡风评论集》下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0-351页.
8
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为文学艺术的现实主义而斗争的鲁迅》[A]..《陈涌文学论集》[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83、306页.
9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A].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C].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页.
10
胡适.《白话文言之优劣比较》,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化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8、8、22页.
共引文献
32
1
景凯旋.
鲁迅:一个反权力的离群者[J]
.书屋,2004(10):62-68.
被引量:3
2
张梦阳.
作为鲁迅研究家的陈涌[J]
.文学评论,2004(4):163-170.
被引量:2
3
杨扬.
五四时期及2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J]
.文艺理论研究,2004(4):5-16.
被引量:2
4
齐森华,刘召明,余意.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献疑[J]
.文艺理论研究,2004(5):43-49.
被引量:22
5
韩雪临.
真实的与乌托邦的——简论三十年代初左翼现实主义理论的话语机制[J]
.浙江学刊,2001(1):70-75.
6
肖书文.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
.求索,2006(3):182-183.
被引量:5
7
刘泉.
论王国维的“新学语”与新学术[J]
.文学评论,2007(1):175-180.
被引量:7
8
李新宇.
1949:进入新时代的鲁迅——“鲁迅与当代中国”研究之一[J]
.齐鲁学刊,2007(3):84-92.
被引量:8
9
杨慧.
“现实”的诞生——再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3):149-159.
被引量:15
10
高建青.
五四白话与阶级意识[J]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01-105.
同被引文献
359
1
李永皇.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创建60周年民族经济研究成果综述[J]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3):182-188.
被引量:4
2
潘光繁.
试论清末水族作家迁徙文学的书写特征——以潘文秀的《谱牒记事》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21(1):143-149.
被引量:5
3
王腊宝.
阅读视角、经典形成与非殖民化——关于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点反思[J]
.外国文学研究,2000,22(4):15-23.
被引量:14
4
钱理群.
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J]
.语文新圃,2008(10):5-7.
被引量:8
5
朱存梅.
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140-142.
被引量:23
6
鲁克兵.
论《闲情赋》的经典化[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18(6):61-64.
被引量:2
7
陈自然.
人性的变异与失落——“红色经典”的一个误区[J]
.作家,2010(6):14-15.
被引量:1
8
王健,刘素敏.
后文学时代的“经典焦虑症”[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128-132.
被引量:4
9
唐韧,黎超然,吕欣.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报告[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5):89-95.
被引量:12
10
张荣翼.
文学史的述史秩序:原型、经典和进化[J]
.齐鲁学刊,1999(1):66-71.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57
1
熊修雨.
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讨论经典——对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的反思[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1):342-354.
2
许军娥.
文学经典研究现状扫描[J]
.时代文学,2008(2):96-98.
3
郁玉英.
透视当前关于文学经典的理论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150-153.
被引量:3
4
王继东,徐静英.
论红色文学对当下青年的教育意义[J]
.芒种,2012(8):21-22.
被引量:3
5
刘义甫,许丽.
“红色经典”的人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S1):99-101.
6
张曦.
现代文学研究[J]
.学术月刊,2005,37(3):120-124.
7
秦弓.
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扫描[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1-8.
8
张立群.
论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以“红色经典”为例[J]
.重庆社会科学,2005(11):70-73.
被引量:11
9
黄曼君.
“视界融合”中的生命之流——中国20世纪新文学现代品格的动态考察[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6):100-109.
被引量:1
10
张立群.
缪斯的熔铸——关于新诗经典化的几点思考[J]
.艺术广角,2006(4):4-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97
1
黄仁志.
融通文学传播场域内外的新诗研究——评析“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24(2):216-220.
2
程小强.
广采博纳、探幽发微的学术范式——论张均的张爱玲研究[J]
.当代作家评论,2023(1):186-191.
被引量:1
3
户松芳.
《平凡的世界》大众阅读价值取向研究[J]
.传播与版权,2020(11):136-138.
4
霍锋利.
《我的安东妮亚》:一部诗意的文学经典[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2):47-51.
5
郁玉英.
透视当前关于文学经典的理论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150-153.
被引量:3
6
刘义甫,许丽.
“红色经典”的人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S1):99-101.
7
赵小东.
传播媒介发展与文学演变的互动与双赢[J]
.当代文坛,2007(2):152-154.
被引量:6
8
霍锋利.
《我的安东妮亚》:一部诗意的文学经典[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8(1):61-65.
被引量:2
9
陈桐.
论当代“红色经典”的指认和重释[J]
.三明学院学报,2008,25(3):281-284.
10
刘桂兰.
比照文化元典的实用选译与文学经典的艺术迻译[J]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139-141.
1
陈美兰.
当代文坛的“经典化焦虑”[J]
.长江文艺,2014(4):140-142.
被引量:1
2
王秀丽,黄晓东.
经典作家是本质的还是建构起来的——以诗人海子为中心的考察[J]
.扬子江(评论),2017(2):33-36.
被引量:1
3
吴思敬.
风雨过后见彩虹——徐志摩的历史定位及其诗歌的经典化问题[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5-10.
被引量:2
4
汪未瑶.
网络文学经典化问题的研究[J]
.祖国,2016,0(21):72-72.
5
姜洪真.
经典化问题再思考[J]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1):90-92.
6
李倩.
王蒙20世纪80年代初小说的经典化问题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7(1):74-77.
7
李存兴.
将野草的绿色燃烧成思想的天空——在鲁迅的《野草》中徘徊[J]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8-59.
8
於鲸.
在完美的表象之下——从《莎乐美》人物关系与戏剧冲突透视王尔德创作心理[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3):284-288.
被引量:5
9
宋辰博.
名著改编与经典阐释——话剧《四世同堂》对小说经典性的阐释[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7-118.
10
谭五昌.
当代新诗经典化问题及新诗教育问题片谈[J]
.青海湖,2016,0(11):106-110.
文学评论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