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14-17,共4页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55
-
1杨晓燕,王秀芝.生态环境意识对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J].消费经济,2009,25(2):78-81. 被引量:4
-
2左柏云.改革开放30年中国消费模式的改善与反思[J].消费经济,2009,25(1):5-8. 被引量:5
-
3郑晓明,方俐洛,凌文辁.社会规范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1997,7(4):17-22. 被引量:37
-
4章若龙,刘少荣.行为失范及其法律调控[J].法商研究,1995,13(4):1-4. 被引量:9
-
5范燕宁.当前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7(1):19-22. 被引量:36
-
6吕宁,任旺.抵制消费主义,构建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J].消费导刊,2009,0(20):6-6. 被引量:1
-
7张凡.社会转型期犯罪成因探析[J].行政与法,2001(1):80-81. 被引量:2
-
8杨庆山,李静.环保意识与消费者行为[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0,16(4):103-109. 被引量:3
-
9余晓敏.“道德消费主义”:欧美管理学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5(4):237-241. 被引量:10
-
10汪秀英.中国社会现行消费模式的规范途径[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00-10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2
-
1郑皓峰,董婕.从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救助思想浅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S3):18-19.
-
2刘旭.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视角看社会稳定法律建设[J].前沿,2008(10):97-100. 被引量:2
-
3张莉.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问题——对彭宇案的解读[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2):201-201. 被引量:2
-
4方菲,李华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失范效应研究[J].中州学刊,2010(2):125-129. 被引量:13
-
5方菲,李华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伦理问题探讨[J].道德与文明,2010(2):150-155. 被引量:2
-
6孙璐.迪尔凯姆《自杀论》的当代反思[J].理论月刊,2011(8):182-185. 被引量:5
-
7石海波.从“失范”到“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J].前沿,2011(15):136-139.
-
8刘建花,杨蕙馨.基于Fishbein合理行为模型的消费者响应企业社会责任的机理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4(10):108-115. 被引量:12
-
9侯怡芬.态度三要素视角下的大学生寝室卫生管理工作[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2):22-23. 被引量:1
-
10刘建花.消费者响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机理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34(11):36-45. 被引量:10
-
1南风.迎来送往有讲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08,0(2):56-57.
-
2佳节.商务礼仪细节为重[J].黄河.黄土.黄种人,2008,0(3):60-60.
-
3王传生,盛法.法律、道德与四化[J].江淮论坛,1980(4):32-38.
-
4朱志杰.社会失范行为及其矫治[J].江汉论坛,1990(11):31-35. 被引量:5
-
5陈祖耀.试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1996,0(3):7-9. 被引量:1
-
6陈祖耀.社会学对象再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1993(1):32-34. 被引量:1
-
7刘士国.关于如何认识法的本质属性的几个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6(6):26-28.
-
8赵连章,姜淑芝.试论改革中的政治控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6-11. 被引量:1
-
9佳节,李青军.打点你的“形象工程”[J].黄河.黄土.黄种人,2008,0(4):60-61.
-
10曾凡林.在展现中成长[J].家庭教育,2006(09S):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