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抗原修复的常用技术及评价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抗原修复的常用技术及评价熊正文综述1史景泉2王泊云3审校1解放军第251医院病理科,张家口0750002第三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重庆6300383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西安710032)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又...
作者
熊正文
机构地区
解放军第
第三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出处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35-,137+136,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
关键词
抗原修复
抗原决定簇
抗原性
常用技术
免疫组化染色
化学染色
暴露抗原技术
石蜡切片
多克隆抗体
病理学
分类号
Q26 [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46
同被引文献
26
1
熊正文,苏红,胡海霞,李春光,冯骥良.
免疫过氧化物酶显色方法的改进及应用[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7,6(2):90-90.
被引量:5
2
骆新兰,蔡秀玲,刘艳辉,庄恒国,张威.
不同的抗原修复条件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影响[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52-54.
被引量:33
3
熊正文,潘书文,李春光,苏红,胡海霞.
微波辐射促进5—羟色胺与脑血管双染方法的探讨[J]
.解剖学杂志,1995,18(3):289-291.
被引量:11
4
苏红,谷化平,熊正文,胡海霞.
应用微波技术促进嗜酸杆菌染色的方法[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5,11(2):167-167.
被引量:3
5
纪小龙,曹晓哲,胡南南.
微波炉在临床快速病理技术中的应用[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5,11(4):334-336.
被引量:13
6
熊正文,李春光,胡海霞,苏红,高磊岩.
癌细胞DNA和EMA双标记微波染色技术[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6,12(4):360-361.
被引量:3
7
倪灿荣.
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各种因素[J]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6,25(6):383-384.
被引量:17
8
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全国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与诊断标准化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6,25(6):326-328.
9
熊正文.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抗原修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2):124-126.
被引量:74
10
Ng CS,Cham JK,Lo STH,et al.Critial assesment of four monoclonal antibodies reactive with B-cells in formalin-fixed praffin-embedded tssues.Histopathology,1987:11:1243.
引证文献
5
1
莫明聪,陈国勤,顾莹莹,何萍,谢佳星,杨通,林云恩.
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对肺癌组织TTF-1、P53、SPB等6种抗体表达的影响[J]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1(2):100-103.
被引量:2
2
李科,杨红,徐钢.
不同抗原修复液对免疫组化结果的影响[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6,15(1):110-112.
被引量:5
3
熊正文.
微波修复抗原技术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中的应用现状[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8,14(2):177-179.
被引量:20
4
熊正文,李春光,丁华野,王伯云.
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敏感性反应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9,8(2):124-128.
被引量:11
5
熊正文,王伯云,李春光,丁华野,史景泉,田玉旺,胡海霞,谷化平,苏红,李自强.
提高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新技术研究及应用[J]
.医学研究通讯,2001,30(2):36-38.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46
1
郑海燕,郭仁德,王新允,陈剑秋.
胃癌中CD34微血管计数抗原修复条件的选择[J]
.临床荟萃,2001,16(13).
被引量:2
2
涂侃,王启伟,高玟,罗庆丰.
微波技术在ELISA法检测乙肝标记物中的应用研究[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1,23(5):262-263.
被引量:1
3
熊正文,王炳胜,苏红,胡海霞,李春光,黄勇.
抗原修复技术在脱钙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14(3):151-154.
4
熊正文,李宏伟,黄勇,李春光.
骨组织脱钙技术及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14(3):175-178.
被引量:13
5
熊正文,李春光,丁华野,田玉旺,史景泉.
增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敏感性的新技术[J]
.北京军区医药,2000,12(2):131-132.
被引量:1
6
唐洁,侯洁,韩丽枝,宋淑霞,吕占军.
免疫组化染色防脱片几种方法的比较[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5,14(3):358-360.
被引量:9
7
邱永秀,陈春林,刘萍,岳信念,欧德明.
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对宫颈癌VEGF及MVD的影响[J]
.实用肿瘤学杂志,2006,20(3):206-207.
被引量:9
8
胡海霞,刘俊堂,苏红,谷化平.
浓缩型DAB试剂盒的应用体会[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6,15(4):479-480.
被引量:2
9
朱光君,张宏,熊正文,石巧荣,李永申.
光波/微波组合修复CD44v6抗原及其在78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8):2131-2133.
被引量:2
10
齐新永.
免疫组化非特异性背景着色因素及其消除措施[J]
.动物医学进展,2006,27(12):113-114.
被引量:2
1
魏仲梅,俞诗源,严峰,夏冰芝,贾宗平,王芳春,司克媛.
免疫组织化学中的抗原修复技术[J]
.生物学通报,2006,41(7):9-11.
被引量:2
2
王珏,李红华,刘涛,汤显斌.
高pH值修复液提高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检测阳性率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39(9):860-860.
被引量:1
3
樊爱琳,苏明权,师长宏,徐志凯,柏银兰,马静,刘家云,张建芳,程晓东,郝晓柯.
结核分枝杆菌Rv1009结构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亲和层析纯化[J]
.生物技术通讯,2007,18(4):557-560.
被引量:3
4
陈晨,杨晓静.
EDTA的pH值和修复时间对CD_(138)染色方法的效果比较[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5):2253-2254.
被引量:2
5
李昕权.
铁代谢中铁蛋白、转铁蛋白及相关基因调节的研究进展[J]
.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17(6):329-331.
被引量:5
6
孟凡刚,吴承远,朱树干,刘玉光,宫杰,魏东光,张建.
亚砷酸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作用[J]
.中国生物学文摘,2006,20(5):51-51.
7
赖续文,熊德芳,田野,赖日权,张伟,彭大云.
抗原修复方法在乙肝肾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0,19(3):317-319.
8
杜宇,赵莹,黎宇飞.
远程送检皮肤组织检材的免疫组化检验[J]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9(1):57-58.
9
田玉旺,丁华野,邢惠清,黄成南,李景仁.
皂化技术在粘液染色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4,3(2):144-144.
10
郑翔,彭谨,马玉琼,章为.
EDTA作为抗原修复液用于大鼠脑石蜡切片NMDAR2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经验[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8,17(4):380-380.
被引量:1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199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