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大研究》
1999年第5期12-18,共7页
People's Congress Studying
同被引文献20
-
1钟伟.我们再也回不去了[J].南风窗,2002(2):14-15. 被引量:4
-
2王小军,萧楼.中国共产党政治资源流失问题的可能性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3):63-68. 被引量:7
-
3江泽民.关于讲政治[J].求是,1996(13):2-4. 被引量:54
-
4许崇德.社会主义宪政的不平凡历程——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40周年纪念[J].中国法学,1994(5):9-11. 被引量:72
-
5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J].四川党史,2001(6):52-55. 被引量:9
-
6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
7徐湘林.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0(05).
-
8党国印.中国乡村权势阶层崛起[J]中国国情国力,1998(05).
-
9张正德.依法治国及其路径(上)[J].探索,1998(2):90-94. 被引量:2
-
10李强.经济转型与机构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4):30-34.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24
-
1高荣飞.关于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讨[J].消费导刊,2009,0(3):256-256.
-
2何增科.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4):1-5. 被引量:12
-
3但卫华.制革常见科技问题解答(1)[J].西部皮革,2005,27(2):46-49.
-
4孙开红.论当代中国政府权力社会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7(2):49-52. 被引量:2
-
5孙开红.论当代中国政府权力社会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5(1):7-9.
-
6张玉芳,施雪华.加入WTO对当代中国政治变迁的负向影响及其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6):71-75.
-
7熊光清.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J].社会科学研究,2006(1):80-83. 被引量:14
-
8黄生成.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探析[J].兰州学刊,2007(10):31-34. 被引量:5
-
9黄卫平,陈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及其成因浅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8(2):1-8. 被引量:23
-
10杨海峰,王菲菲.权力制衡原则: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政治构架基础[J].行政与法,2009(5):1-4.
-
1宗道一.新中国的17位女大使(下)[J].现代交际,1995(10):36-39.
-
2刘廷合.腐败、特权与苏东剧变[J].中共山东大学委党校学报,2004(3):75-77. 被引量:1
-
3王同昌,石本惠.列宁对党代表任期制的探索及启示[J].探索,2015(1):27-31.
-
4罗志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J].红河探索,2012,0(6):10-13.
-
5李延明.苏联东欧演变的实质[J].太平洋学报,2003,11(4):73-78.
-
6泸州市课题组.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是党内民主制度的重大创新[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4(10):50-52.
-
7刘绍春.发展党内民主的实践与理论思考[J].才智,2008,0(23):262-263. 被引量:2
-
8《今日苏联东欧》1985年总目录[J].俄罗斯研究,1985(6):97-99.
-
9《今日苏联东欧》1987年总目录[J].俄罗斯研究,1987(6):80-81.
-
10高放.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重视党的代表大会的要点和范例[J].新长征,2002,0(8):7-9.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