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高等农业教育》
1999年第2期34-35,共2页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21
-
1成仓.国内几所理工科大学实行学分制经验概要[J].高等教育研究,1985,6(4):50-52. 被引量:2
-
2徐循,惠晓丽.建立辅修制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1994(5):17-18. 被引量:4
-
3宋袁平.加强辅修专业建设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1998,3(1):10-12. 被引量:5
-
4申皓,张彬.中法经济双学位班培养方案探析[J].法国研究,2004(2):51-60. 被引量:4
-
5朱红.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06(2):40-42. 被引量:16
-
6刘太林.实行主辅修制的实践与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2,(04).
-
7王兴荣.主辅修十余年;为农村初中教育作贡献.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
-
8陈允芬.辅修专业制度的实践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1990,(04).
-
9上海西南片联合办学管理委员会.上海西南片辅修专业学士学位管理试行办法[Z].2007-04.
-
10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关双学位招生项目.国际人才交流,2003,(03).
二级引证文献59
-
1高珊.综合性大学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实践和启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19):18-21. 被引量:2
-
2关宁.高校外语辅修专业管理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12):80-81. 被引量:1
-
3徐炜.高校英语专业双学位教育分析与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英语双学位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23-24. 被引量:1
-
4骆芙蓉,陆旺金,房三虎,梁慧玲,黎小青.完善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0(24):12-13. 被引量:6
-
5周玮,邱霖宇,惠慧,徐荣鹏.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197-198. 被引量:3
-
6吴亚男.论新形势下大学本科双学位教育的实施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10(5):91-93. 被引量:6
-
7程静,彭必源.地方院校双学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孝感学院300名经济学双学位学生问卷调查的报告[J].科技信息,2010(8):1-2. 被引量:3
-
8吴琳.我国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6-8. 被引量:5
-
9郭强.学分制下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文教资料,2010(32):158-160. 被引量:2
-
10吕娜,李素敏.天津市“第三高教区”课程资源共享浅析[J].纺织教育,2011,26(1):7-9.
-
1戴伟.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教育[J].重庆师专学报,1993(1):12-15.
-
2孙伟,龙涛.面向21世纪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8(9):10-12. 被引量:5
-
3唐忠海,饶力群,覃静萍.对地方院校辅修专业办学模式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广西教育,2010(3):57-57. 被引量:1
-
4鲁永香.针对高校辅修专业特点加强教学管理工作[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7,1(1):28-29. 被引量:1
-
5陈荣.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4(4):38-42. 被引量:9
-
6黎佑甫.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主辅修制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2,13(1):88-91. 被引量:3
-
7张隆利,葛信勇.实行主辅修制与培养复合型人才[J].农业教育研究(西南),1995(1):45-47.
-
8庄惠龙.集美大学学分制改革探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3):100-102.
-
9曾宝成,王昌善,李崇爱.主辅修制: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选择[J].高教探索,2008(3):126-129. 被引量:5
-
10张淑燕.高师英教基础教育主辅修制培养模式思考[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6):6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