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山西林业》
2002年第S1期19-20,共2页
Forestry of Shanxi
同被引文献23
-
1韦新良.南方集体林森林区划的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1994,8(3):7-10. 被引量:7
-
2赵炳柱.灰色聚类法在林业区划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1993(2):34-40. 被引量:3
-
3李霞,汪业勖.模糊聚类和航空遥感在阜康市林业区划中的应用[J].新疆农业科学,1995,32(4):170-172. 被引量:2
-
4孔庆云,冯润申,靳文迪,哈达,段雄涛.乌兰察布盟人工造林适地适树探讨及林业区划的修订[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1996,19(1):4-8. 被引量:2
-
5梁林峰,贾慧丽,张治平,裴淑兰.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引种区划中应用的探讨[J].辽宁林业科技,1997(1):5-8. 被引量:2
-
6曹兵,张志奋,宋丽华,哈梅娟,司马源.模糊聚类分析在盐池县林业区划中的应用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1997,18(3):26-31. 被引量:4
-
7栾港,李畅宇.大兴安岭林火水平地带性模糊聚类区划[J].森林防火,1997(4):16-18. 被引量:3
-
8周宗玮,周士杰,李新香,肖柏辉.辽宁省森林分类、区划技术方法的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1999(6):43-47. 被引量:3
-
9刘向东,毕杰河,肖佳春.辽宁省森林分类区划及分类经营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1999,22(S1):48-52. 被引量:1
-
10巩丕孝.黑龙江省“林业区划”发展趋势的探讨[J].森林工程,2000,16(3):32-3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0
-
1张超,黄清麟,张晓红,涂年旺.基于逐步聚类与GIS结合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8(3):42-47. 被引量:6
-
2张超,黄清麟,张晓红,涂年旺.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4):429-435. 被引量:12
-
3战国强.广东省现代林业区划布局的基本思路[J].广东林业科技,2008,24(5):86-90. 被引量:7
-
4李军,李小梅,康志强,张秋良.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在乌兰察布市林业区划中的应用[J].林业资源管理,2009(1):114-117. 被引量:3
-
5曹庭珠.基于森林生产力级数的河南省林业发展布局研究[J].河南科学,2009,27(8):1015-1018. 被引量:1
-
6王丹,陈爽.城市承载力分区方法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5):577-584. 被引量:15
-
7张超,岳彩荣,胥辉,徐天蜀,袁华.基于综合建模的香格里拉县林业发展区划方法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1(3):43-46. 被引量:5
-
8李德文,李逢吉,林勇,焦晋川.基于ArcGIS的森林分类区划图制作[J].四川林业科技,2011,32(5):99-103. 被引量:6
-
9朱小敏,赵跃中,姚延梼.基于GIS的太谷县林业发展区划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3,11(2):31-34. 被引量:6
-
10付宇涵,刘俊昌,陈文汇.在社会经济与森林资源因子约束下的我国林业区划研究——基于Kohonen网络聚类[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2(2):21-25. 被引量:1
-
1周宁英.关于广西林业分类经营的思考[J].广西林业科学,1998,27(3):150-153. 被引量:1
-
2严金亮,丁思统.江西省林业分类经营的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1999,27(5):1-16. 被引量:5
-
3梁斌,苏世君,李广田.以立地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为标准 开展克什克腾旗森林分类经营区划[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1,24(2):13-15.
-
4李澜涛.海原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4(11):94-95.
-
5唐天福,和梅君,俞新华.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疆林业,2002(3):12-13.
-
6梁和英.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的对策[J].绿色科技,2011,13(7):171-172. 被引量:21
-
7张增梅,尹长青.谈新时期林场的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7):108-108. 被引量:1
-
8王定胜.连云港市森林分类区划浅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21(1):12-13. 被引量:1
-
9王定胜,王永昌.连云港市森林分类区划浅析[J].江苏林业科技,2002,29(2):43-45.
-
10陈光明.针对林场森林分类经营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5(7):240-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