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中苏同盟的起源
被引量:
2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共与苏联关系的发展及新中国领导人与斯大林谈判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中苏结盟是在双方不断协调战略利益关系并解决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中完成的。1950年2月14日《中苏同盟友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双方正式结盟,为尔后十余年中苏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苏联领导人在中苏结盟过程中的行为也为后来同盟的破裂埋下了种子。
作者
牛军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9-196,共18页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关键词
毛泽东
斯大林
苏联和共产国际
中共中央
中共领导人
国民党军队
中苏同盟
1945年
刘少奇
国民党政府
分类号
D829 [政治法律—外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96
引证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225
参考文献
2
1
李海文整理师 哲回忆在历史巨人身边[M].
2
[南]弗拉迪米尔·德迪耶尔 著,达洲.苏南冲突经历[M]三联书店,1977.
同被引文献
796
1
李丹慧.
政治斗士与敌手:1960年代中苏边界关系——对中苏边界问题的历史考察之二[J]
.社会科学,2007(2):146-167.
被引量:7
2
何英莺.
从日本ODA政策的调整看日本外交战略的变化[J]
.太平洋学报,2004,12(12):88-96.
被引量:5
3
兰建英.
浅析1945-1949年美国的对华政策[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145-147.
被引量:2
4
王永君.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战略方针及其形成过程[J]
.中共党史研究,2001(4):88-92.
被引量:2
5
张小满.
论重庆谈判前后国共双方的舆论宣传[J]
.史学月刊,2001(6):93-98.
被引量:7
6
邓野.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研究[J]
.历史研究,2000(1):3-20.
被引量:16
7
王海燕.
试论战后苏联对华政策演变[J]
.军事历史研究,2000,14(2):149-156.
被引量:2
8
张士义.
米高扬“报告”质疑[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7(1):19-27.
被引量:8
9
邢和明.
毛泽东与铁托[J]
.党史纵览,2004(11):4-9.
被引量:3
10
何慧.
论联合国难民署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J]
.国际论坛,2004,6(4):12-15.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24
1
赵辉兵.
试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对美政策[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3):35-39.
2
孔寒冰.
“一边倒”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J]
.国际政治研究,2001,22(3):44-51.
被引量:3
3
牛军.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J]
.历史研究,1999(5):23-42.
被引量:43
4
张小明.
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与反应[J]
.历史研究,1999(5):43-56.
被引量:13
5
秦立海.
近二十年重庆谈判研究述评[J]
.北京党史,2002(6):31-36.
被引量:3
6
牛军.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的美苏国共关系[J]
.历史研究,2002(2):84-103.
被引量:26
7
蔡朝晖,张云健.
苏联与中国内战的爆发[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3):35-40.
8
沈志华.
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1946)[J]
.社会科学战线,2008(10):115-131.
被引量:16
9
陈晖.
马歇尔使华与苏联对华政策[J]
.历史研究,2008(6):138-154.
被引量:2
10
沈志华.
求之不易的会面:中苏两党领导人之间的试探与沟通——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一)[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1):1-13.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
225
1
于海龙.
霸权国盟国间联盟化条件分析——以安倍政府时期日菲、日泰关系为例[J]
.日本学刊,2021(2):125-143.
被引量:2
2
陈洁,邓辀.
历史视域下“美日澳印”四边安全对话联盟化的影响因素与前景[J]
.理论观察,2023(12):77-83.
3
连波.
摇晃的“楔子”:美国“印太”战略下的印度战略行为探析[J]
.南亚研究,2021(1):1-24.
被引量:9
4
左承颖,杨雨青.
何去何从:安平事件后国共美三方对驻华美军的因应[J]
.军事历史研究,2020,34(1):76-86.
被引量:1
5
张雨菱.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述论[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20(4):79-85.
6
钟振明,关梦瑞.
非对称同盟内部矛盾与美菲关系的转折——以菲律宾对美国政策变化为主线[J]
.东南亚研究,2021(6):112-131.
被引量:8
7
赵辉兵.
试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对美政策[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3):35-39.
8
舒文.
“二战”后中共对国内外局势发展所取对策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S1):83-88.
9
周连顺.
战后初期斯大林对中国革命态度的再认识[J]
.历史教学(下半月),2007(4):47-50.
10
孙海龙.
域外战争中的“她者”——50年代中国抗美援朝文学中的朝鲜半岛女性叙事[J]
.东疆学刊,2014,0(3):34-39.
1
何万.
合肥会议后,谁是全党的领导[J]
.现代领导,2010(11):36-36.
2
朱洪.
大革命时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国共两党经济援助之比较[J]
.党的文献,2007(2):52-57.
被引量:23
3
查晶辉.
浅谈苏联和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J]
.卷宗,2013,3(11):402-403.
4
薄一波.
我对陈云同志的思念[J]
.党的文献,2005(4):17-19.
被引量:5
5
彭伟妍,张泽宇.
共产国际及苏联情报机构与中共关系研究——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为例[J]
.红广角,2015(10):29-33.
6
杨奎松.
中苏结盟与民族主义的碰撞[J]
.江淮文史,2012(3):4-15.
7
孟红.
国事馈赠——生动见证共和国外交风云[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3):43-50.
8
雷磊.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联关系的解读[J]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2(5):62-65.
被引量:1
9
张博宇.
周恩来在中苏结盟过程中的角色分析[J]
.商业经济,2016(5):96-98.
10
李昂.
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北伐的态度转变[J]
.文史博览(理论),2016(10):13-14.
中国社会科学
199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