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江苏吴江县龙南遗址孢粉组合与先民生活环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龙南遗址位于苏州市吴江县城西南约29公里的海报乡龙南村(图一).在太湖东南的低平原上,湖塘众多.是苏南地势最低的地区.海拔3.3—3.4米 (吴淞零点).年平均气温16℃.降水量139毫米/年.太湖周围的低矮山丘,分布小片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代表性常绿乔木有木荷(Schima,suprba)、苦槠(Castanopsis clerophylla)。
作者
萧家仪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1990年第5期259-263,107,共6页
Southeast Culture
关键词
龙南遗址
先民生活
江苏吴江
孢粉组合
文化层
芦苇
花粉
太湖
常绿阔叶林
滨海沼泽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9 [历史地理—民俗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6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43
同被引文献
96
1
丁金龙,张铁军.
澄湖遗址发现崧泽时期水稻田[J]
.中国文化遗产,2004(1):70-71.
被引量:8
2
宇田津彻朗,邹厚本,藤原宏志,汤陵华,王才林,孙加祥.
江苏省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的植物蛋白石分析[J]
.农业考古,1999(1):36-45.
被引量:10
3
王开发,蒋新禾.
浙江罗家角遗址的孢粉研究[J]
.考古,1985(12):1136-1138.
被引量:8
4
程鹏,宋诚.
试论良渚文化中断的成因及其去向[J]
.东南文化,1999(4):14-21.
被引量:12
5
吴小平.
上海地区史前文化时期环境的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
.华夏考古,1998(4):43-46.
被引量:2
6
张明华.
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是洪水泛滥[J]
.江汉考古,1998(1):62-65.
被引量:23
7
谷建祥,邹厚本,李民昌,汤陵华,丁金龙,姚勤德.
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初步认识[J]
.东南文化,1998(3):15-24.
被引量:46
8
王开发,张玉兰,蒋辉,叶志华.
崧泽遗址的孢粉分析研究[J]
.考古学报,1980(1):59-66.
被引量:23
9
陕西华县柳子鎭考古发掘简报[J]
.考古,1959(2):71-75.
被引量:32
10
浙江嘉兴雀幕桥发现一批黑陶[J]
.考古,1974(4):249-250.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
6
1
吴锤,曹柯平.
长江三角洲的史前环境[J]
.东南文化,2000(9):6-13.
被引量:7
2
朱薇君.
浅论良渚文化的建筑[J]
.南方文物,2000(1):43-47.
被引量:3
3
陈杰.
良渚文明兴衰的生态史观[J]
.东南文化,2005(5):33-40.
被引量:14
4
李春海,章钢娅,杨林章,林先贵,胡正义,董元华,曹志洪,郑云飞,丁金龙.
绰墩遗址古水稻土孢粉学特征初步研究[J]
.土壤学报,2006,43(3):452-460.
被引量:12
5
郭雁冰.
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浅析[J]
.中国农史,2000,19(1):3-8.
被引量:2
6
邱振威,刘宝山,李一全,尚雪,蒋洪恩.
江苏无锡杨家遗址植物遗存分析[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46(8):1051-1064.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43
1
侯侃,林留根,甘恢元,闫龙,朱晓汀.
江苏兴化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的古人口学[J]
.人类学学报,2021(2):239-248.
被引量:4
2
韩莹莹,戴玲玲.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江淮东部地区的生业研究[J]
.南方文物,2023(1):170-177.
被引量:1
3
郑晓蕖,邵栋,刘宝山,芮国耀,赵志军.
马家浜文化生业模式初探——来自杨家遗址和马家浜遗址的植物考古学证据[J]
.江汉考古,2021(5):119-127.
被引量:7
4
郭立新,郭静云.
从古环境与考古资料论夏禹治水地望[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2):136-153.
被引量:3
5
HU LinChao,LI Xia,LIU BenDing,GU Min,DAI JingYu.
Organic structure and possible origin of ancient charred paddies at Chuodun Site in southern China[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09,52(1):93-100.
6
曹光杰,王建.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7):757-764.
被引量:17
7
赵娟,范代读,刘曙光,李从先.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相互作用的若干问题[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9):1195-1200.
被引量:5
8
王万盈.
2005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2):130-135.
9
陈杰.
广富林文化初论[J]
.南方文物,2006(4):53-63.
被引量:20
10
曹志洪,杨林章,林先贵,胡正义,董元华,章钢娅,陆彦椿,尹睿,吴艳宏,丁金龙,郑云飞.
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水稻田、古水稻土剖面、植硅体和炭化稻形态特征的研究[J]
.土壤学报,2007,44(5):838-847.
被引量:25
1
周建华.
王阳明在龙南的活动和遗迹考释[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3,18(1):32-33.
2
邹紫楠.
邹紫楠刻十二生肖吉语印系列[J]
.飞天,2012(24).
3
钱公麟,姜节余,丁金龙,吴国良.
江苏吴江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
.文物,1990(7):1-27.
被引量:50
4
江苏吴江梅埝龙南遗址1987年发掘纪要[J]
.东南文化,1988(5):49-53.
被引量:8
5
郑小炉.
从龙南遗址看良渚文化的住居和祭祀[J]
.东南文化,2004(1):16-20.
6
杨晶.
论良渚文化分期[J]
.东南文化,1991(6):121-129.
被引量:11
7
高蒙河.
良渚文化住居的结构形态[J]
.南方文物,1997(4):34-38.
被引量:1
8
孟彭兴.
“江南金三角”先民的生活习俗[J]
.史林,2002(2):18-24.
被引量:1
9
陈晶.
中国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木器的应用[J]
.华夏考古,1994(1):54-59.
被引量:4
10
亦安冉.
苏州十大未解之谜[J]
.现代苏州,2016,0(31):50-55.
东南文化
1990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