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李渔的思想和剧作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他的生活环境是他应该鄙视的,但是他又始终被困在这个他所能活动的唯一的环境里。——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李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剧理论家,但人们对他写的《笠翁十种曲》,多持否定态度。这给人的印象是:李渔在理论上是个巨人。在创作上则是个侏儒。李渔的剧作果真应该否定吗?本文试图淡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作者
黄天骥
出处
《文学评论》
1983年第1期107-119,共13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李渔
喜剧创作
封建时代
恩格斯
生活环境
民主思想
我国古代
风筝
进步思想
包办婚姻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0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50
1
钟明奇.
论李渔红颜薄命的情爱思想[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3):75-80.
被引量:2
2
陆建祖.
论李渔市俗喜剧的创作特色[J]
.远程教育杂志,1999,19(6):32-35.
被引量:2
3
冈晴夫,仰文渊.
李渔的戏曲及其评价[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8(6):51-59.
被引量:4
4
许金榜.
李渔剧作思想成就刍议[J]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6,31(2):66-69.
被引量:3
5
杨明新.
李渔的世界观与艺术观[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1(2):48-53.
被引量:2
6
杜书瀛.
李渔论戏剧导演[J]
.文艺研究,1980(4):125-133.
被引量:5
7
刘克澄.
桃源啸傲 别存天地——论李渔剧作[J]
.戏剧艺术,1980(4):95-100.
被引量:1
8
黄强.
李渔的戏剧理论体系[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11-14.
被引量:2
9
詹慕陶.
论李渔的为人、剧作和戏剧观——兼与沈尧、刘克澄等同志商榷[J]
.戏剧艺术,1982(4):130-139.
被引量:2
10
徐保卫.
尘世之旅──李渔的“游荡江湖”和“打秋风”[J]
.艺术百家,1994,10(3):4-12.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5
1
陈多.
“好事从来由‘错误’”——《风筝误》新析——李渔浅探之一[J]
.艺术百家,1989,5(2):69-77.
被引量:2
2
范红娟.
观念和方法的变迁——20世纪李渔生平考论述评[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72-76.
被引量:1
3
黄春燕.
李渔戏曲叙事中的“消愁”观念与明末清初的江南城市文化[J]
.浙江社会科学,2010(7):105-109.
4
魏中林,谢遂联.
20世纪的李渔戏曲理论研究[J]
.江海学刊,2001(4):167-171.
被引量:5
5
钟明奇.
“我性本疏纵,议者憎披猖”——论作为杰出的人文启蒙思想者的李渔[J]
.明清小说研究,2024(2):5-26.
二级引证文献
8
1
朱锦华.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50年综述[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0(4):17-21.
被引量:4
2
钟明奇.
重评李渔“帮闲”说[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4):11-17.
被引量:3
3
赵莎莎.
李渔编剧技巧的新奇性特征[J]
.大舞台,2014(10):1-2.
4
江捷.
论戏曲史论研究的“虚”与“实”——从与田仲一成的一次邮件对话说起[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6(4):24-30.
5
周丹丹.
从《闲情偶寄》看《风筝误》的作品特色[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4):96-98.
6
尹诗卉.
21世纪李渔戏曲理论内外部研究综述(2000-2018)[J]
.北方文学,2019,0(23):100-100.
7
吴民.
《戏史辨》的戏曲生态美学建构意义--以陈多、洛地的戏曲观为视域[J]
.戏剧文学,2020(6):75-83.
8
王世家.
李渔'密针线'戏曲结构原则下的《疯狂动物城》[J]
.大观(东京文学),2017,0(7):73-73.
1
赵山林.
王阳明与戏曲[J]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2):12-14.
被引量:2
2
邓丹.
《笠翁十种曲》的“新奇”艺术[J]
.戏剧文学,2007(2):74-77.
3
刘慧芳.
《笠翁十种曲》的叙事谋略[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59-61.
4
张晶.
词的本体特征:李渔词论的焦点[J]
.社会科学战线,1998(6):124-128.
被引量:2
5
李娜,欧阳江琳.
李渔传奇《比目鱼》之艺术特色[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7):40-41.
6
李雪.
李渔“重机趣”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3):55-59.
7
骆兵.
李渔的戏曲艺术教育思想探幽[J]
.戏剧文学,2006(9):78-81.
8
黄冬颖.
《笠翁十种曲》“神佛相助”情节探析[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10):92-94.
9
邓丹.
论李渔戏曲雅俗纠结的风格特征[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22(5):7-11.
10
骆兵.
《笠翁十种曲》女性形象的审美文化阐释[J]
.四川戏剧,2009(5):87-89.
被引量:1
文学评论
198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