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
被引量: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陈昌来"上、下、进、出、起来、下去、上来、出去"等二十多个趋向动词用在句中主要动词之后时,语法学界对它们的性质、意义及功能的认识很不一致,有时同一学者在不同著作或同一著作中看法也有出入。这些差异,既体现了人们对这类语言单位研究...
作者
陈昌来
机构地区
山东烟台师院中文系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1-43,共3页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关键词
趋向动词
性质研究
《新著国语文法》
帮助动词
同一性
趋向意义
动态助词
语法教材
语言单位
情态助词
分类号
H146.2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41
引证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141
1
高顺全.
体标记“下来”、“下去”补议[J]
.汉语学习,2001(3):12-14.
被引量:10
2
张国宪.
延续性形容词的续段结构及其体表现[J]
.中国语文,1999(6):403-414.
被引量:28
3
贾钰.
“来/去”作趋向补语时动词宾语的位置[J]
.世界汉语教学,1998,12(1):41-46.
被引量:20
4
刘广和.
说“上_2、下_2……起来_2”──兼谈趋向补语、动趋式[J]
.汉语学习,1999(2):12-15.
被引量:12
5
周国光.
句法变换和语义兼容[J]
.汉语学习,1999(1):10-12.
被引量:9
6
王红旗.
动趋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J]
.语言研究,1999,19(1):142-152.
被引量:6
7
邱广君.
谈“V下+宾语”中宾语的类、动词的类和“下”的意义[J]
.语文研究,1997(4):16-26.
被引量:8
8
马庆株.
“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J]
.语文研究,1997(3):17-23.
被引量:54
9
邱广君.
谈“V上”所在句式中的“上”意义[J]
.汉语学习,1995(4):24-26.
被引量:13
10
鲁健骥.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49-64.
被引量:276
引证文献
17
1
郭晓麟.
趋向补语教学知识框架与编写思路[J]
.对外汉语研究,2021(2):71-82.
2
铃木裕文.
日本的汉语动趋式研究综述[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2(1):89-92.
3
李琳.
“V+起来”句的句式考察[J]
.海外华文教育,2006(4):56-63.
4
陈晨,李秋杨.
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情况考察[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7(1):110-111.
被引量:5
5
孙鹏飞,裴蓓.
“V开”的语义类型与“开”的语义分化[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7(7):54-56.
被引量:1
6
尹喜艳.
“V开”语义分析[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7(2):124-125.
被引量:1
7
夏芳芳.
“V起”的语义类型及其语法化探微[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4):127-129.
被引量:3
8
刘汉武.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概述[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12):34-35.
被引量:2
9
汪青青.
动趋式的语言学特征分析[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2(11):135-136.
被引量:1
10
王宜广.
现代汉语动趋式语义研究述评[J]
.汉语学习,2013(3):69-76.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31
1
蒋绍愚.
“开—关”概念场中词汇的历史演变[J]
.语言学论丛,2019(1):85-107.
被引量:1
2
蒋绍愚.
“关”和“关于”——网络和构式[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1(2):1-19.
被引量:1
3
王涢,田露.
“心开窍于耳”再解[J]
.中医文献杂志,2023,41(5):55-57.
4
宫领强,王宜广.
概念功能导向的“容纳”概念构建及语义类型分析[J]
.励耘语言学刊,2020(1):269-284.
5
严伟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趋向补语的研究综述[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95-97.
被引量:1
6
陈金香.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趋向补语教学[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2):93-94.
被引量:2
7
肖奚强,周文华.
外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句习得研究[J]
.汉语学习,2009(1):70-81.
被引量:27
8
赵思思.
趋向补语“起来”偏误研究[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2(8):118-121.
9
齐春红.
老挝语母语者汉语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75-83.
被引量:4
10
余娟娟,冯青.
结果体和始续体“起”的语法化考察[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29(1):116-120.
被引量:1
1
李巧莲.
从情态系统角度分析话剧《家》英译本中的人物关系[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29(3):82-84.
被引量:2
2
彭茹.
“X有的是Y”句式中“X”和“Y”的句法结构和语法性质研究[J]
.百色学院学报,2009,22(4):98-101.
被引量:1
3
于江.
《水浒传》中的“V在/到NL”[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5):28-35.
4
马春燕.
“的+形容词”的句法分析[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8(5):118-120.
5
张玲玲.
《说文解字》“口”、“言”、“目”部动词义项增减情况[J]
.丽水学院学报,2013,35(3):55-58.
6
兰佳睿.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性质研究综述[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4(1):19-22.
被引量:1
7
华若云.
VC_1O_LC_2结构形式的理论解释[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83-86.
8
郭宁.
从アスペクト视角看日语动词[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4):88-90.
9
韩丽华,刘越.
刍议主动句与被动句互变的局限性[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56-57.
10
徐采灵.
“没有”的词性刍议[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22(2):38-43.
汉语学习
1994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