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良渚玉璧研究
被引量:
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玉璧作为中国古文化中的重要文物,出现早,沿用时间长,文献记载丰富,极有研究价值。但是,由于其早期形制——良渚玉璧比较单调,与其相提并论的良渚玉琮早已专论纷呈,而关于良渚玉璧却近乎空白。笔者近年在接触良渚玉器过程中,发现玉璧在良渚大墓随葬玉制重器中十分突出,因此,探明其源流、用途,对探讨中国文明起源这一重大课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作者
张明华
出处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1-81,共11页
Palace Museum Journal
关键词
玉璧
良渚文化
玉器
人兽
福泉山
美术馆
软玉
遗址
古玉
文物
分类号
K87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357
同被引文献
63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18
参考文献
9
1
张明华.
良渚古玉综论[J]
.东南文化,1992(2):112-119.
被引量:12
2
曲石.
商代玉器[J]
.华夏考古,1991(2):49-64.
被引量:4
3
周南泉.
论中国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J]
.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1):76-88.
被引量:30
4
吴汝祚.
论良渚文化与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关系[J]
.东南文化,1989(6):65-72.
被引量:6
5
王明达.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J]
.文物,1988(1):1-31.
被引量:158
6
孙维昌.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J]
.文物,1986(10):1-25.
被引量:32
7
汪遵国,李文明,钱锋.
1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发掘[J]
.考古,1984(2):109-129.
被引量:88
8
魏怀珩.
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J]
.考古学报,1978(4):421-448.
被引量:84
9
[美]路易斯·享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商务印书馆,1977.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范桂杰,胡昌钰.
巫山大溪遗址第三次发掘[J]
.考古学报,1981(4):461-490.
被引量:69
2
魏怀珩.
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J]
.考古学报,1978(4):421-448.
被引量:84
3
刘敦愿.
记两城镇遗址发现的两件石器[J]
.考古,1972(4):56-57.
被引量:59
4
魏怀珩,伍德煦.
灵台白草坡西周墓[J]
.文物,1972(12):2-8.
被引量:31
5
乌苏里江流域考古调查[J]
.文物,1972(3):11-13.
被引量:5
6
王明达.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J]
.文物,1988(1):1-31.
被引量:158
7
芮国耀.
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J]
.文物,1988(1):32-51.
被引量:132
8
汪遵国,李文明,钱锋.
1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发掘[J]
.考古,1984(2):109-129.
被引量:88
9
吴汝祚,杜在忠.
两城类型分期问题初探[J]
.考古学报,1984(1):1-22.
被引量:9
10
吴汝祚.
论大汶口文化的类型与分期[J]
.考古学报,1982(3):261-282.
被引量:16
共引文献
357
1
唐锦琼,孙明利.
芙蓉湖及相关问题[J]
.苏州文博论丛,2020(1):33-37.
2
包桂红.
带钩起源问题再探[J]
.草原文物,2020(2):75-81.
被引量:1
3
李新伟.
中国史前昆虫“蜕变”和“羽化”信仰新探[J]
.江汉考古,2021(1):56-72.
被引量:18
4
任亭燕.
马王堆一号汉墓及楚汉墓出土木璧浅析[J]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22(1):79-93.
5
刘振永.
江苏高邮湖渔业村出土良渚文化玉石器[J]
.东方博物,2019(4):17-21.
被引量:1
6
方向明.
反山大玉琮及良渚琮的相关问题[J]
.东方博物,2019(4):1-16.
被引量:1
7
王译绅,信泽民.
大汶口文化背壶的广义操作链研究[J]
.常州文博论丛,2021(1):30-36.
8
赵肖楠.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的分段研究[J]
.边疆考古研究,2019(2):75-91.
9
吴海庆,吴致远.
江南新石器时代纹饰的文化始原意义[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6):145-153.
10
张淇馨.
古代海港良渚出土玉器研究[J]
.中国港口,2021(S01):85-91.
同被引文献
63
1
夏寒.
论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J]
.南方文物,2001(2):42-46.
被引量:2
2
丁金龙,张照根,程振旅.
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发掘[J]
.考古,2000(4):32-49.
被引量:15
3
王则.
吉林镇赉县聚宝山新石器时代遗址[J]
.考古,1998(6):39-41.
被引量:9
4
宋建忠,薛新民.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发掘简报[J]
.文物,1998(12):4-13.
被引量:52
5
董楚平.
良渚文化神像释义——兼与牟永抗先生商榷[J]
.浙江学刊,1997(6):100-103.
被引量:7
6
孙庆伟.
晋侯墓地出土玉器研究札记[J]
.华夏考古,1999(1):60-71.
被引量:8
7
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J]
.文物,1980(5):1-15.
被引量:181
8
CPAM, Chekiang Province and Chekiang Provincial Museum.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78(1):39-94.
被引量:286
9
吴汝祚.
余杭反山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像形纹新释[J]
.中原文物,1996(4):35-40.
被引量:10
10
裴明相.
论郑州市小双桥商代前期祭祀遗址[J]
.中原文物,1996(2):4-8.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
8
1
郑建明.
史前玉璧源流、功能考[J]
.华夏考古,2007(1):80-87.
被引量:13
2
黄建秋,幸晓峰.
良渚文化玉璧功能新探[J]
.东南文化,2008(6):58-63.
被引量:4
3
刘铮.
良渚玉璧象征意义新探[J]
.中原文物,2012(5):38-43.
被引量:1
4
刘铮.
璧琮原始意义新考[J]
.古代文明,2012,6(4):97-104.
被引量:2
5
陈杰.
楚璧研究略述[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4):38-40.
6
吴海庆,吴致远.
江南新石器文化的身体呈现与原始宗教意识[J]
.宗教学研究,2022(4):251-258.
7
王偈人.
良渚文化几种环璧形玉器的比较分析[J]
.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0(3X):16-23.
8
王偈人.
良渚文化玉璧的定名与功能[J]
.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0(12X):28-34.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黄建秋,幸晓峰.
良渚文化玉璧功能新探[J]
.东南文化,2008(6):58-63.
被引量:4
2
刘铮.
良渚玉璧象征意义新探[J]
.中原文物,2012(5):38-43.
被引量:1
3
刘铮.
璧琮原始意义新考[J]
.古代文明,2012,6(4):97-104.
被引量:2
4
佟艺峰.
中国古代玉璧造型及功能演变初探[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9):266-267.
被引量:2
5
赵李娜.
新石器时代纺轮纹饰与太阳崇拜[J]
.民族艺术,2014(3):146-150.
被引量:6
6
余永红.
白马藏族“鱼骨牌”饰品的考古学研究[J]
.青海民族研究,2014,25(4):153-158.
7
叶舒宪.
玉璧的神话学与符号编码研究[J]
.民族艺术,2015(2):22-30.
被引量:3
8
郎剑锋.
吴越地区青铜时代的太阳崇拜——一种青铜杖饰的文化解析[J]
.东南文化,2015(4):72-80.
被引量:6
9
刘慧平.
《左传》璧文化内涵阐释[J]
.北方文学(下),2015,0(8):135-135.
10
熊承霞.
玉琮的营造隐喻:从营“方台”到筑“圆丘”[J]
.河北学刊,2016,36(6):193-197.
被引量:4
1
王磊.
谷歌“复活”了古罗马[J]
.中国报道,2009(5):67-67.
2
陈莺,陈逸民.
良渚玉璧的真赝鉴定(下)[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6):5-7.
3
黄建秋,幸晓峰.
良渚文化玉璧功能新探[J]
.东南文化,2008(6):58-63.
被引量:4
4
夏寒.
论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J]
.南方文物,2001(2):42-46.
被引量:2
5
江伊莉,刘源.
商代青铜器纹饰的象征意义与人兽变形[J]
.殷都学刊,2002,23(2):22-28.
被引量:10
6
乔梁.
中国境外发现的鬲形陶器[J]
.文物,2002(1):71-78.
被引量:1
7
李文瑛.
新疆营盘墓地出土对人兽树纹罽[J]
.西域研究,2000(4):64-64.
被引量:1
8
朱乃诚.
故宫博物院藏大型玉雕人兽像考略[J]
.文物,2014(7):68-75.
被引量:2
9
彭适凡,刘林.
谈新干商墓出土的神人兽面形玉饰[J]
.江西文物,1991(3):21-25.
被引量:5
10
古方.
台湾史前时代人兽形玉器的用途和宗教意义[J]
.考古,1996(4):77-81.
被引量:1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