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美日大都市带内部的分工与合作
被引量:
1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美日大都市带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冯春萍宁越敏大都市带是由若干都市区组成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这一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一个大都市带的人口规模达2500万人以上,其内部有着高度发达的分工与协作。目前世界上发育比较完善的大都市带,以美国东北部“波士...
作者
冯春萍
宁越敏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所
出处
《城市问题》
1998年第2期59-63,共5页
Urban Problems
关键词
大都市带
制造业
名古屋
中心城市
日本经济
东海道
工业区
重化工业
大都市区
东京大都市圈
分类号
F299.1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56
引证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169
同被引文献
156
1
罗小龙,沈建法.
“都市圈”还是都“圈”市——透过效果不理想的苏锡常都市圈规划解读“圈”都市现象[J]
.城市规划,2005,29(1):30-35.
被引量:25
2
宗传宏.
大都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方向[J]
.城市问题,2001(3):8-12.
被引量:23
3
张颢瀚.
上海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构筑中国经济战略主干线[J]
.南京社会科学,2003(S2):468-471.
被引量:4
4
林涛.
美国大都市区域的行政组织与管理问题——以洛杉矶大都市区为例[J]
.城市问题,1999(1):55-58.
被引量:3
5
罗明义.
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J]
.思想战线,1999,25(3):11-18.
被引量:17
6
汪前元.
中心城市在转型中的功能、地位、特点[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3):21-26.
被引量:8
7
罗明义.
论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规律及特点[J]
.思想战线,1998,24(4):9-14.
被引量:14
8
严崇潮.
新加坡的农业[J]
.世界农业,1986(1):56-57.
被引量:1
9
王晶.
城市圈的形成与扩展──我国城市化的动态模式[J]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7(6):16-19.
被引量:2
10
王岩.
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J]
.东南亚研究,1992(Z1):54-5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6
1
宗传宏.
大都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方向[J]
.城市问题,2001(3):8-12.
被引量:23
2
张会清,王旭.
城市群内部副中心城市间的合作关系研究——以南京和杭州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8):48-50.
被引量:6
3
任声策,宣国良,刘浩然.
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一个整体框架[J]
.当代经济管理,2005,27(6):11-15.
被引量:1
4
洪田芬,夏健.
区域CBD网络的构建模式[J]
.现代城市研究,2007,22(3):13-19.
被引量:7
5
杨凤,秦书生.
城市经济带的理论问题[J]
.城市问题,2007(5):10-13.
被引量:8
6
杨英,何月媛.
论珠港澳区域合作背景下东莞市的发展定位[J]
.珠江经济,2007(10):13-18.
7
胡彬.
城乡统筹中的一体化地域系统构建问题研究:以苏南为例[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9(8):91-96.
8
张强,李远航.
“两型”社会建设的国际借鉴[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1):79-84.
被引量:8
9
洪田芬.
打造“上海圈”——长三角区域发展探索[J]
.经济师,2009(8):251-251.
10
洪田芬,杨毅栋.
楼宇经济空间发展体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
.城市规划,2010,34(1):52-58.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
169
1
陶磊,毛芸,汪峰.
湖北武穴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沿江节点城市的战略思考[J]
.规划师,2019(S02):44-48.
2
周栋良,刘茂松.
“两型社会”研究述评[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4):29-33.
被引量:9
3
陈竹,张安录.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土地开发外部性及其政策创新——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
.理论月刊,2009(8):29-31.
被引量:3
4
曹建标,张小雷,杜宏茹,李雪梅.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功能格局时空分异[J]
.干旱区地理,2011,34(5):830-837.
被引量:8
5
周健.
国外特选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概述[J]
.当代经济,2013,30(19):4-8.
被引量:1
6
吕林.
都市圈理论与我国城市化进程[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24(4):74-77.
被引量:2
7
靳美娟,张志斌.
大都市圈功能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1):61-64.
被引量:14
8
李娟文,姚华松.
全球化背景下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思考[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25-33.
被引量:14
9
韦伟,赵光瑞.
日本都市圈模式研究综述[J]
.现代日本经济,2005,24(2):40-45.
被引量:43
10
王志宪,虞孝感.
江苏沿江地区城市走廊规划建设构想[J]
.规划师,2005,21(4):25-29.
1
史育龙,周一星.
戈特曼关于大都市带的学术思想评介[J]
.经济地理,1996,16(3):32-36.
被引量:49
2
宗传宏.
大都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方向[J]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2(6):24-27.
被引量:1
3
童少广.
城市化,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J]
.企业技术进步,2004(8):41-41.
4
莫云.
大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J]
.科技智囊,2012(12):86-87.
5
王贻志,陈江岚.
建设大都市带是中国实现赶超战略的必要手段[J]
.学习与实践,2003(1):8-9.
被引量:3
6
孙君.
从制度创新角度来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大都市带的建设[J]
.市场周刊,2005,18(S3):71-72.
7
姜汝祥.
丰田新成本主义[J]
.企业研究,2010(2):42-43.
被引量:1
8
查振祥.
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基础[J]
.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7):26-30.
9
中心城市功能逐步完善[J]
.中国经济信息,2002(18):12-12.
10
蔡鑫.
论我国应当大力发展“大都市带经济圈”[J]
.商场现代化,2006(09Z):350-351.
被引量:1
城市问题
1998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