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北宋“太学体”新论
被引量: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太学体”,是宋仁宗庆历年间流行于太学的一种文体。它是石介在猛烈抨击“西昆体”的同时,把文风引向另一极端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怪僻。“太学体”在太学建立之后的形成、影响,以及欧阳修嘉二年(1057)知贡举与它所进行的斗争,是研究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课题...
作者
祝尚书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3-77,共5页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北宋
太学体
张方平
石介
分类号
K244.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64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164
1
祝尚书.
重论欧阳修的文道观[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71-77.
被引量:5
2
张邃青.
北宋太学考略[J]
.河南大学学报,1934,4(1):91-102.
被引量:3
3
林正秋.
南宋太学的重建与管理制度初探[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21(5):13-19.
被引量:2
4
葛晓音.
欧阳修排抑“太学体”新探[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0(5):63-66.
被引量:8
5
曾枣庄.
北宋古文运动的曲折过程[J]
.文学评论,1982(5):83-90.
被引量:13
6
葛晓音.
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历程[J]
.中国社会科学,1989(2):101-120.
被引量:16
7
袁征.
宋朝中央和州郡学校教职员选任制度[J]
.文史哲,1989(6):60-66.
被引量:4
8
袁征.
宋代学校教育的变化与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J]
.孔子研究,1992(1):49-57.
被引量:3
9
俞启定.
宋代太学三舍法评述[J]
.教育评论,1988(5):41-44.
被引量:3
10
吕肖奂.
欧阳修对奇险风格的矛盾态度——兼论其对太学体形成的影响[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1):102-104.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13
1
王文豪.
选士、政争与政治文化——两宋太学研究述评与反思[J]
.宋史研究论丛,2023(1):421-433.
2
许瑶丽.
庆历“太学新体”新论——兼论欧阳修对庆历“太学新体”的促进[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6):107-115.
被引量:5
3
刘越峰.
欧阳修对“西昆体”态度辨析——兼论后期西昆作家创作风格的蜕变[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5):57-61.
4
朱刚.
北宋“险怪”文风:古文运动的另一翼[J]
.中国社会科学,2010(1):173-185.
被引量:13
5
许瑶丽.
再论嘉祐“太学体”与“古文”的关系[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178-182.
被引量:6
6
程刚.
欧阳修的《易》学研究与古文文风转变[J]
.文艺理论研究,2012(6):27-34.
7
徐波.
“太学新体”及周边问题考论[J]
.阅江学刊,2016,8(2):112-122.
8
陆艳阳.
对石介散文的再评价[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3):26-28.
9
诸葛忆兵.
欧阳修在科举变革中的作用[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1):82-89.
10
梁洁,罗超.
论石介古文的“险怪”文风[J]
.湖北社会科学,2021(1):111-11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4
1
王文豪.
选士、政争与政治文化——两宋太学研究述评与反思[J]
.宋史研究论丛,2023(1):421-433.
2
许瑶丽.
再论嘉祐“太学体”与“古文”的关系[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178-182.
被引量:6
3
刘成国.
论唐宋间的“尊扬”思潮与古文运动[J]
.文学遗产,2011(3):68-81.
被引量:11
4
朱刚.
“日常化”的意义及其局限——以欧阳修为中心[J]
.文学遗产,2013(2):51-61.
被引量:10
5
徐波.
论契嵩“以文护法”的文学意义[J]
.励耘学刊,2018,0(2):232-248.
被引量:1
6
许瑶丽.
论“元祐赋”:以苏门文士为中心[J]
.天府新论,2014(5):154-160.
7
牛思仁.
北宋仁宗朝的太学及其学风、文风[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4):33-40.
被引量:2
8
李厚琼,王建平.
论“小东坡”唐庚的古文主张[J]
.中国文学研究,2015(3):83-87.
被引量:2
9
刘冲.
论景祐兴学[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7-35.
被引量:1
10
谢琰.
《宋景文公笔记》的字学好尚与文章观念——兼论唐宋散文发展中的语言革新问题[J]
.文学遗产,2016(6):78-89.
被引量:3
1
匡淑红.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J]
.中国纪检监察,2014(19):64-64.
2
顾友泽.
论宋庆历年间“进奏院案”的性质及兴起与扩大化[J]
.枣庄学院学报,2008,25(3):49-52.
被引量:2
3
张碧波,张军.
渤海与新罗“争长”的背后──新罗崔致远文集读后[J]
.北方文物,1999(3):46-54.
被引量:3
4
宴建怀.
较真的代价[J]
.国学(吉林),2012(3):40-41.
5
杨倩描.
北宋商税“旧额”时间考[J]
.中国史研究,1985(3):92-92.
被引量:1
6
徐时仪.
中外闻名的扬州大明寺[J]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2):107-109.
7
罗国威.
田锡年谱[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2):25-31.
被引量:2
8
周腊生.
后蜀贡举勾沉[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4):36-37.
被引量:2
9
颜丙震.
浅述范仲淹积极防御的备边政策[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33-35.
被引量:3
10
庄剑.
《宋史》勘误三则[J]
.史学月刊,1987(2):110-110.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