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清末兴学热潮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
3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清季新式教育,经历了洋务、维新和新政三个发展阶段,到1905年,由于正式废除科举制,旧学书院作为封建教育正统形式的地位根本动摇,新式学堂一枝独秀,成为举国关注的一个热点。数以万计的"洋"学堂和数以百万计的"洋"学生,出现在都市城镇,甚至穷乡僻壤,对社会产生有力撞击,强制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结构,引起剧烈的社会震动。
作者
桑兵
机构地区
广州中山大学
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3-27,共15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关键词
学生群体
清政府
近代化进程
新式教育
传统社会
新式学堂
经济文化
科举制度
教育经费
毕业生
分类号
K0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04
引证文献
35
二级引证文献
146
同被引文献
404
1
李楠,张铎.
近代国家能力衰退与灾害赈济体系转型——基于1876~1879年光绪大旱灾的考察[J]
.新史学(北京),2020(1).
被引量:4
2
李涛.
经济史视角下的教育扩张[J]
.世界经济文汇,2022(2):105-120.
被引量:2
3
刘光永.
清末改革为什么会被革命取代[J]
.安徽史学,2000(1):56-61.
被引量:1
4
王先明.
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J]
.历史研究,1993(2):80-95.
被引量:24
5
朱英.
论清末的经济法规[J]
.历史研究,1993(5):92-109.
被引量:11
6
王文涛.
试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S2):291-294.
被引量:5
7
牟东篱.
论清末的官制改革[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74-77.
被引量:2
8
常书红,王先明.
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J]
.社会科学研究,1999(2):115-120.
被引量:20
9
张鸣.
20世纪开初30年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意识变迁———兼论近代激进主义发生发展的社会基础[J]
.浙江社会科学,1999(4):125-133.
被引量:17
10
罗志田.
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1998(4):185-196.
被引量:100
引证文献
35
1
李涛.
经济史视角下的教育扩张[J]
.世界经济文汇,2022(2):105-120.
被引量:2
2
王洪树.
从人的维度反思中国现代化[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1):12-16.
被引量:1
3
朱锴.
晚清中央机构改革研究评述(1901—1911)[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129-137.
被引量:2
4
沈登苗.
教育的深远影响——关于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的分析[J]
.社会科学论坛,2004(8):54-59.
被引量:6
5
沈登苗.
评《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兼论世纪之交的学风问题[J]
.社会科学论坛,2001(11):20-29.
被引量:2
6
陈庆璠.
近代新学体制与城乡分离的加剧——20世纪前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8):65-70.
被引量:4
7
韦国友.
论近代城市的区域教育文化中心职能[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5):106-110.
8
吴汉全.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历史缘由的社会解读[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2):70-74.
被引量:7
9
郝锦花,王先明.
从新学教育看近代乡村文化的衰落[J]
.社会科学战线,2006(2):128-133.
被引量:25
10
梁景和,王宇英.
论清末学校的国民教育[J]
.江苏社会科学,2006(4):192-19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46
1
蒋宝麟.
清末财政预算体系中的教育经费编制研究[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21(1):116-131.
被引量:1
2
杨坤.
从小说到电影:《大地》叙事基调之转变[J]
.电影评介,2014(11):45-46.
被引量:1
3
虞和平.
2002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J]
.近代史研究,2004(4):255-298.
被引量:2
4
余华林.
近20年来中国近代家庭史研究评析[J]
.中州学刊,2005(2):163-167.
被引量:4
5
张亚群.
科举史: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增长点[J]
.教育评论,2005(2):81-84.
被引量:9
6
郝锦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塾师的收入[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8):71-75.
被引量:5
7
韦国友.
论近代城市的区域教育文化中心职能[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5):106-110.
8
侯艳兴.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乡村社会变迁[J]
.兰州学刊,2006(7):39-40.
9
侯艳兴.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乡村社会变动[J]
.中国农史,2006,25(3):103-109.
被引量:6
10
张莉莉.
学术出版者控制不力问题的反思——站在反学术失范的视角[J]
.东岳论丛,2007,28(1):195-198.
被引量:5
1
张敏卿.
近代中国学生群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J]
.中州学刊,2006(2):173-175.
2
苏渭昌.
鲁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J]
.北方论丛,1981,0(5):11-15.
3
吴怀尧.
商人郭敬明:80后“青春教父”的奋斗史[J]
.名人传记(下半月),2011(8):33-35.
被引量:1
4
张旭.
盛京请愿: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J]
.兰台世界(上旬),2011(8):38-39.
5
郭婷.
五四影响下保定学生爱国热潮的历史考察[J]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1):125-128.
6
钱聪.
论左翼学生群体的形成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J]
.北京党史,2016(3):31-36.
7
仲玉英.
浙江知识阶层的觉醒与清末兴学[J]
.史林,1997(1):53-61.
8
高华英.
五四时期民国期刊与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关系综述[J]
.青年文学家,2013,0(24):215-215.
9
崔运武.
清末兴学中的高校招生[J]
.文史知识,1996(3):54-58.
10
钟银梅.
民国时期回族留埃学生群体的中阿文化交流[J]
.回族研究,2013(1):97-101.
被引量:3
历史研究
1989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