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升降浮沉理论在方剂临床运用中的规律探讨
被引量: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以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方剂临床应用,对升降浮沉配伍法的治疗理论作出探析。其独特的药性特点不仅在方剂配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在方剂组方用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多在针对病势趋向,调和脏腑气机;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以及引经作用方面运用。
作者
陈菁菁
刘敏
唐德才
机构地区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中医药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8-10,共3页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基金
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编号:LZ209014)
关键词
升降浮沉
方剂运用
分类号
R28 [医药卫生—中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58
同被引文献
90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3
参考文献
16
1
戴勇.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38例[J]
.陕西中医,2005,26(1).
被引量:7
2
钱俊华,胡秀敏.
血府逐瘀汤在妇科病中的临床应用述评[J]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2):69-72.
被引量:2
3
陈萃英.
升麻葛根汤的临床运用体会[J]
.肇庆医药,1999(2):32-33.
被引量:6
4
赵贺.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崩漏42例临床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08,37(3).
被引量:1
5
傅陆.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遗尿35例[J]
.新中医,2000,32(4):48-48.
被引量:2
6
程宏霞,张学琴.
旋覆代赭汤化裁治疗妊娠恶阻36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18-18.
被引量:2
7
王本祥,刘媛.
升麻葛根汤在耳鼻喉科的运用[J]
.四川中医,2002,20(1):70-70.
被引量:3
8
李保东.
复方大承气汤治疗胃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2):78-78.
被引量:17
9
杨宪煌.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胃下垂36例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8):55-56.
被引量:5
10
牛忻群.
加味升麻葛根汤治疗麻疹17例[J]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6,8(4):176-176.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刘振伟,张志琴.
辨证治疗血管性头痛58例[J]
.河南中医,2004,24(7):36-37.
被引量:11
2
李正清.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J]
.新疆中医药,1995,13(4):11-11.
被引量:5
3
张宇,何清源,蒋敦厚,叶永青.
复方大承气汤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分析[J]
.陕西中医,2007,28(1):53-54.
被引量:31
4
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27.
5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1-182.
6
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2.
7
冼基岩.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痛经38例[J].广西中医药,1995,18(2):24-24.
8
曹来宾.X线诊断学[J].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84.
9
钱虹.
血府逐瘀汤治疗流产后闭经33例[J]
.中华中医药学刊,1997,21(5):34-34.
被引量:2
10
徐惠群,朱惠娟,陈秀英.
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临床观察[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2):125-125.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58
1
刘鹏,董娟,白意晓,李建平.
针灸辅助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0(95):200-201.
被引量:2
2
王继弟,李滨,张素君.
大承气汤研究进展[J]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9):571-573.
被引量:13
3
李蕊,米曰堂,杨道贵,郭广星.
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体会[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4):93-94.
被引量:14
4
杨文娟.
胃癌术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江苏中医药,2005,26(7):56-58.
被引量:8
5
郭留学,张晓云.
中药灌肠疗法在急危重病人中的应用[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1):91-92.
被引量:6
6
贾育红.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222-223.
被引量:3
7
丁占林.
大承气汤在腹部外科应用近况[J]
.黑龙江中医药,2007,36(4):64-64.
被引量:5
8
王玉香,秦荣,李丹,王景洪.
血府逐瘀汤的现代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6):49-51.
被引量:35
9
张韶光,原禄双,郭世洲.
腹部非胃手术术后胃瘫的诊治[J]
.中国医药导报,2008,5(7):41-42.
被引量:3
10
李桂,马军宏,尚海涛,周振理.
大承气汤在腹部外科的应用举隅[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15):1672-1676.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90
1
刘佳宁,肖芙蓉,陶翠玲,杨书彬,姜南.
肝毒清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大鼠肝肠组织病理和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J]
.中医药学报,2008,36(2):16-20.
被引量:5
2
刘群,杨晓农.
中药升降浮沉之现代认识[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6):1215-1218.
被引量:13
3
王玉保.
张仲景相反相成配伍用药浅析[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6):484-485.
被引量:2
4
许仕杰,黄纯美,周福生.
几何造模巧记400味中药归经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1):15-17.
被引量:1
5
张西俭.
方剂相反相成配伍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沿革[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4):240-242.
被引量:7
6
张西俭.
相反相成配伍的概念、适用条件及理论地位[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8):504-506.
被引量:5
7
商庆新.
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111-113.
被引量:20
8
张梅,顿宝生.
试论《伤寒论》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5):3-4.
被引量:2
9
白甫.
浅议中药的“升降浮沉”[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08-1109.
被引量:6
10
魏道祥.
方剂寒热配伍之探析[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1):50-52.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4
1
靳华.
旋覆代赭汤在慢性肝病临床中的应用[J]
.中医药信息,2013,30(1):35-37.
被引量:1
2
荀丽英,仲宗亮,邱振刚.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现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1):122-124.
被引量:6
3
孙晓龙,赵振宇,李承,王萌影,陈静,王旭,李响,杨波,赵莹.
大承气汤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2017,45(2):115-118.
被引量:6
4
何丹丹,黄国维,何海秋,罗良涛.
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相反相成配伍规律的思考[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3,30(13):10-15.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陶凌辉,陈明显,傅睿,陆拯.
大承气汤的源流及历代应用探究[J]
.中医文献杂志,2022,40(6):39-42.
被引量:4
2
张保国,许卫锋.
经方旋覆代赭汤当代研究与应用[J]
.中成药,2014,36(3):597-601.
被引量:27
3
韩俊涛,王鸿雁,李冰鹤,郑凯英,张凤乾,胡浩.
基于“升降浮沉”的中药分类研究[J]
.新疆中医药,2017,35(1):21-23.
被引量:7
4
孙晓龙,李承,赵振宇,王萌影,陈静,王旭,杨波,李响.
大承气汤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机制[J]
.中医药学报,2017,45(3):45-47.
被引量:4
5
周玲玲,何丽.
大承气汤鼻饲对ICU患者(肠胃燥热型)胃肠功能恢复作用及机制研究[J]
.四川中医,2019,37(3):120-122.
被引量:7
6
刘润南,贺福元,刘文龙,刘惠,陈思阳,樊启猛,黄胜,李小林,贺鹏,李海英,刘平安,潘雪.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探讨中药升降浮沉[J]
.中草药,2019,50(12):2771-2776.
被引量:23
7
项丽玲,李艳,苗明三.
升降浮沉药性现代药理研究的分析与思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269-5272.
被引量:10
8
陈龙.
浅析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J]
.广西中医药,2020,43(2):44-47.
被引量:12
9
庄延双,蔡宝昌,张自力.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1):156-160.
被引量:124
10
刘姝晨,周荣新.
张仲景在阳明病中运用大承气汤的辨证要点简析[J]
.河北中医,2020,42(12):1884-1886.
被引量:8
1
王英兰.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J]
.广西中医药,2007,30(2):38-39.
2
陈永朴,唐世惠,曾杨勤,陈昊南.
理中丸临床举隅[J]
.四川中医,2012,30(11):122-123.
3
杨文娟,刘丹丹.
杜纪鸣从脾胃论治慢性肾病经验[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7):920-922.
被引量:2
4
文章龙,刘树全.
归脾汤新用体会[J]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4):112-112.
5
张田,翟华强.
《伤寒论》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593-1595.
被引量:7
6
黄建忠.
试析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9):50-50.
被引量:1
7
康欢,崔撼难.
升降浮沉在方剂配伍中的指导作用[J]
.黑龙江中医药,2007,36(5):40-42.
被引量:3
8
都广礼,陈德兴,文小平.
方证与方剂运用[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106-107.
被引量:5
9
朱美香,吴小明.
张仲景“治水”论的现代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60-1861.
10
吴彦莉,刘莉君,谢立芳,王宗柱.
试论《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运用[J]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59-2260.
被引量:3
中医药学报
2011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