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东南印度洋海温变化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东南印度样海温变化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异常通过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和105°E附近越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产生影响。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我国夏季降水影响显著,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地区的降水,与东南印度洋海温分别呈现出正相关及负相关的关系。
作者
高艺
郑益群
邓飞
郭婷婷
高文洋
机构地区
济南军区气象水文中心
解放军理工大学
海军司令部气象水文中心
出处
《海洋预报》
2010年第1期13-18,共6页
Marine Forecasts
关键词
降水
海温
数值模拟
REGCM3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5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88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2
1
高辉,薛峰.
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1):57-68.
被引量:60
2
赵永平,陈永利,白学志,王凡.
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与南海季风爆发关系的初步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2000,16(2):115-122.
被引量:30
二级参考文献
25
1
于慎余,周发琇,傅刚,王东晓.
南海表层水温低频振荡的基本特征[J]
.海洋与湖沼,1994,25(5):546-551.
被引量:33
2
何金海,徐海明,周兵,王黎娟.
关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5(4):333-344.
被引量:34
3
阎俊岳.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J]
.气象学报,1997,55(2):174-186.
被引量:89
4
孙淑清,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 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1999年,89页
5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98中国大洪水与气候异常,1998年,63页
6
何金海,热带气象学报,1996年,12卷,1期,34页
7
陈烈庭,大气科学,1991年,15卷,33页
8
陈隆勋,东亚季风,1991年,17页
9
陈烈庭,大气科学,1988年,142页
10
罗绍华,大气科学,1986年,10卷,409页
共引文献
88
1
高建国,姚清林,强祖基,黄树桃,杜乐天,赵永安,王涌泉,刘京晶,郭增建,黄定华,王彰贵,贾燕.
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和珠江大洪水的关系研究[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29(2):8-17.
被引量:12
2
郑彬,李春晖,谷德军,林爱兰,魏红成.
南海夏季风监测预测研究与业务现状评述[J]
.气象科技进展,2012,2(6):32-37.
3
梁肇宁,温之平,袁卓建,覃慧玲.
影响1991年和199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物理因子探讨[J]
.大气科学,2004,28(2):216-230.
被引量:6
4
李东辉,叶志敏,张铭.
热带印度洋上层水温的年循环特征[J]
.海洋预报,2004,21(4):48-56.
被引量:3
5
蒲书箴,赵进平,于卫东,赵永平,杨波.
Progress of Large-Scale Air-Sea Interaction Studies in China[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4,21(3):383-398.
6
温之平,薛晓冰,梁肇宁,吴丽姬.
热带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初步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1):94-98.
被引量:10
7
陈桂兴,袁卓建,梁建茵,覃慧玲,温之平.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演变机制[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9(4):605-618.
被引量:8
8
姜霞,刘秦玉,王启.
菲律宾以西海域的高温暖水与南海夏季风爆发[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3):349-354.
被引量:7
9
李东辉,谭言科,张瑰,叶志敏.
东亚冬夏季风对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异常的响应[J]
.热带海洋学报,2006,25(4):6-13.
被引量:11
10
鲍艳,吕世华,刘海辉.
澳大利亚植被覆盖对亚澳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II):对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影响[J]
.高原气象,2006,25(5):772-780.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23
1
秦正坤,孙照渤.
冬季风异常对西北太平洋海温影响的区域性特征[J]
.大气科学,2006,30(2):257-267.
被引量:18
2
隋晓飞,商少平,马晓鑫,商少凌.
剖面法与水面之上法测量水面下遥感反射率的比较[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A01):6-11.
被引量:5
3
薛峰,曾庆存.
Diagnostic Study on Seasonality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ind Field[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9,16(4):537-543.
被引量:15
4
徐蜜蜜,徐海明,朱素行.
春季我国东部海洋温度锋区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大气科学,2010,34(6):1071-1087.
被引量:19
5
闫昊明,李晓静,朱耀仲,钟敏.
海平面对大气压变化的空间响应[J]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3):789-796.
被引量:2
6
彭京备.
东印度洋海温对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影响[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17(3):327-338.
被引量:29
7
徐蜜蜜,徐海明,朱素行,周林义.
我国东部海洋温度锋区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季节变化[J]
.大气科学,2012,36(3):590-606.
被引量:14
8
陈烈庭.
海气相互作用[J]
.地球科学进展,1991,6(5):76-77.
被引量:3
9
马静,徐海明,董昌明.
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冬季暖、冷涡个例分析[J]
.大气科学,2014,38(3):438-452.
被引量:15
10
周天军,张学洪.
印度洋海气热通量交换研究[J]
.大气科学,2002,26(2):161-170.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
2
1
于皓丞,崔廷伟,刘荣杰,苗俊伟,吕志超,刘琳,肖艳芳,郑荣儿.
东印度洋南部海域遥感反射率光谱特征研究:不同观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对比[J]
.海洋技术学报,2018,37(1):1-8.
被引量:1
2
何青青,徐海明,张乐英.
夏季赤道西印度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气象科学,2019,39(1):1-1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杨雷,王章军,禹定峰,盖颖颖,邓伟.
基于太阳角度的全自动海洋光谱采集控制系统研究[J]
.海洋技术学报,2020,39(2):15-21.
2
蒋睿晟,马静.
季节-年际历史回报数据中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影响东亚气候的两种途径[J]
.气象科学,2024,44(5):814-824.
1
彭浩.
近十年海温变化及其影响的分析[J]
.贵州气象,1991(6):18-19.
2
左利芳,仇财兴.
印度洋海温与长江上游夏季风关系的初步分析[J]
.长沙水电师院自然科学学报,1994,9(4):399-404.
3
谢安,刘霞.
赤道涡旋与南海夏季风爆发[J]
.气象学报,1997,55(5):611-619.
被引量:16
4
朱抱真,丁一汇,罗会邦.
关于东亚大气环流和季风的研究[J]
.气象学报,1990,48(1):4-16.
被引量:40
5
朱福康.
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J]
.地理知识,1992(6):25-25.
6
郭根华.
太平洋中低纬海温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
.气象教育与科技,1996(2):10-13.
7
葛稚燕,刘军臣.
黄淮地区近40年冷暖特征分析[J]
.河南气象,2005(3):16-17.
被引量:2
8
毛天松,徐启春,许乃猷.
105°E越赤道气流与亚洲夏季风的相互关系[J]
.海洋预报,1990,7(4):1-7.
被引量:12
9
潘华盛.
EL Nino现象与赤道西太平洋 印度洋和黑潮海温变化的相互关系[J]
.黑龙江气象,1997(4):4-7.
10
沙文钰,蒋国荣.
印度洋海温信息区和海面热交换的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1992,8(3):202-209.
被引量:2
海洋预报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