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关于水稻雄性不育"诱导"遗传的一点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水稻雄性育性通常受1对可育主基因和质、核中若干相应诱发基因所控制.其可育性状能否得到表达,与质、核间诱发基因的匹配是否协调有关.当不协调时,因可育主基因得不到表达而表现为雄性不育."光(温)敏核不育"则是受光(温)敏核抑制基因的作用,在特定光(温)条件下能产生光(温)敏效应,从而抑制可育基因的表达而表现为不育.因这2种"不育"(实质上是败育)均非不育基因作用,故称之为"诱导"不育.不育基因表现不育的较为少见,如"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因不受其它基因作用,一般均表现为质量性状的特征,不存在半不育株类型.
作者 张明初
机构地区 萍乡市气象局
出处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3年第z1期76-80,共5页 Meteorolog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蔡福根 王云侠.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规律[J].上海农业科技,1983,(3):10-12.
  • 2石明松.对光照长度敏感的隐性雄性不育水稻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5,2:44-48.
  • 3张明初.关于水稻雄性不育“质核互作诱导效应”的遗传假说[J].萍乡农业科技,1989,7:51-51.
  • 4周庭波.六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光温处理效应的初步研究[J].作物研究,1988,(1):9-9.
  • 5[5]宾先举,袁隆平.对光敏不育水稻提出新见解[N].湖南科技报,1989-09-15.
  • 6[6]科技日报编辑部.湖北专家初步揭开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之谜[N].湖南科技报,1993-07-20.

共引文献3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