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黄花蒿轮作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黄花蒿Ariemisia annua L.是菊科蒿属植物,为传统中药材,是青蒿素来源的唯一植物,青蒿素对治疗疟疾具有独特的疗效,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确定青蒿类药物为抗疟首选药物。
作者
冯世鑫
马小军
闫志刚
苏世东
夏良方
陈德素
韦树根
机构地区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广西融安县农业局
广西融安县生产技术促力中心
出处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8-490,共3页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项目(桂科攻0630002-3K)
关键词
黄花蒿
油葵
香料植物
秋花生
轮作模式
分类号
S567.239 [农业科学—中草药栽培]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6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19
同被引文献
166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38
参考文献
6
1
张锡洲,李廷轩,余海英,周建新,吴德勇.
水旱轮作条件下长期自然免耕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145-147.
被引量:38
2
马艳梅.
长期轮作连作对不同作物土壤磷组分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355-358.
被引量:15
3
李俊,王忠林,陈源,何仕广.
营造桉树中林农轮作的经济效益浅析[J]
.桉树科技,2005,22(1):41-44.
被引量:5
4
刘化桐.
闽北山地7种阔叶树种造林对比试验[J]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4):62-63.
被引量:24
5
张鼎华,叶章发,李宝福.
杉木、马尾松轮作对林地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01,37(5):10-15.
被引量:45
6
杨光天.
马尾松连续育苗山地苗圃土壤性状研究[J]
.林业科技开发,2000,14(6):18-19.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36
1
水稻—油菜复种免耕直播试验示范总结[J]
.作物研究,2004,18(3):175-176.
被引量:24
2
李璞,王凤英,肖永和.
免耕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1993(5):42-43.
被引量:3
3
高明,李阳兵,魏朝富,谢德体.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3):29-33.
被引量:36
4
魏朝富,高明,车福才,邓春.
垄作免耕水稻土团聚性的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1(1):17-21.
被引量:13
5
汪炳根,卢立华.
同一立地营造不同树种林木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5,8(3):334-339.
被引量:15
6
温随良,刘军.
陇中旱地少免耕覆盖对提高土壤养分效应的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6,31(1):27-31.
被引量:16
7
刘世平,沈新平,黄细喜.
长期少免耕土壤供肥特征与水稻吸肥规律的研究[J]
.土壤通报,1996,27(3):133-135.
被引量:26
8
朱波,马志勤,张克婉.
旱地自然免耕技术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1996,9(3):94-99.
被引量:12
9
张万儒 许本彤.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1-45.
10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422-423,424-427.
共引文献
119
1
胡怀舟,胡邦友,张绪林,刘忠诚,刘俊延,慈恩.
稻田免耕年限与复耕次数对土壤容重和水稻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10):1-7.
被引量:4
2
靳正忠,雷加强,徐新文,李生宇,赵思峰,邱永志,许波.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地土壤肥力质量变化与评价[J]
.科学通报,2008,53(S2):112-122.
被引量:13
3
彭小林.
闽北5种乡土阔叶树种幼林生长量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4):62-65.
被引量:2
4
JIN ZhengZhong,LEI JiaQiang,XU XinWen,LI ShengYu,ZHAO SiFeng,QIU YongZhi,XU Bo.
Evaluation of soil fertility of the shelter-forest land along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53(S2):125-136.
被引量:18
5
张音霄,邹洪涛,张玉龙,张玉玲,虞娜,范庆锋,黄毅.
免耕年限对东北旱田土壤性质及玉米根系、产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15,46(2):433-437.
被引量:13
6
贾志红,杨珍平,张永清,苗果园.
麦田土壤微生物三大种群数量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53-56.
被引量:36
7
广元红军碑林参观者逾60万人次[J]
.四川党史,2002(6):56-56.
8
郑华,欧阳志云,赵同谦,王效科,苗鸿,彭廷柏.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12(1):36-43.
被引量:18
9
吴晓玲,周宝利,侯永侠.
连作、轮作对辣椒不同品种生育和土壤肥力、微生物种群的影响[J]
.辽宁农业科学,2006(2):1-4.
被引量:11
10
谢福荣.
杉木桤木混交林生长量与土壤肥力的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2):161-164.
被引量:14
同被引文献
166
1
刘智赫,李冰圳,张倩倩,苏优拉,孙淑英,陈贵林,于建国.
不同轮作方式对北沙参生长及药材质量的影响[J]
.中药材,2023,46(2):272-278.
被引量:1
2
王田涛,李金花,杨梅,施娴,张薇,关德军,朱金亮.
灯盏花不同部位水浸提液自毒作用研究[J]
.中药材,2021,44(12):2747-2751.
被引量:5
3
杨水平,杨宪,黄建国,丁德容.
青蒿素生产研究进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2):189-194.
被引量:26
4
王海华,闫卫国,刘兢文,徐艳霞,赵宁乐.
小麦、菊花轮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种业导报(麦类文摘),2007(12):20-21.
被引量:3
5
王锐.
天麻露地栽培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2012(12):40-40.
被引量:1
6
柴武高,张其展,巴兰清.
中药材柴胡与孜然混作高效栽培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2004,35(11):49-50.
被引量:4
7
张明生,杨永华,杜建厂,谢波,付明学,刘顺桥,曹定涛.
从天冬-玉米的示范种植探讨“粮-药间套”增益模式[J]
.种子,2004,23(10):10-12.
被引量:5
8
韦文科.
广西冬种马铃薯效益分析[J]
.农家之友,2004(8):8-8.
被引量:1
9
刘化桐.
闽北山地7种阔叶树种造林对比试验[J]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4):62-63.
被引量:24
10
赵杨景,王玉萍,杨峻山,刘东.
西洋参与紫苏、薏苡轮作效应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12-15.
被引量:42
引证文献
6
1
李花,张明生,彭斯文,徐利.
半夏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4):566-569.
被引量:11
2
闫志刚,马小军,冯世鑫,韦树根,徐永莉.
黄花蒿野生群落的种间关系及其对水淹干扰响应[J]
.广西植物,2009,29(6):831-835.
被引量:3
3
冯世鑫,马小军,闫志刚,韦树根.
黄花蒿与马铃薯等秋种作物轮作的效应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13,26(1):79-83.
被引量:2
4
刘二喜,杨朝柱,郑小江,陈勇,牟方贵,赵青华,降巧龙.
花魔芋与湖北贝母一年两熟轮作栽培新模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1):186-191.
被引量:4
5
赵江怡,孙志蓉,张子龙.
我国中药材种植模式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2021,23(2):372-380.
被引量:18
6
焦旭升,魏春雷,杨春,王琼,师立伟.
中药材轮作栽培的机理及模式研究进展[J]
.寒旱农业科学,2024,3(5):405-409.
二级引证文献
38
1
张明生,李花.
半夏人工种子制作技术及其萌发研究[J]
.种子,2009,28(11):4-6.
被引量:17
2
郭杰,刘政华,谢玲玲,张军,林先明.
来凤半夏规范化种植发展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0(22):130-131.
3
王宏霞,蔡子平,漆燕玲,魏莉霞,李玉萍.
不同包埋基质对半夏人工种子萌发率的影响[J]
.中国种业,2011(6):59-60.
被引量:3
4
吴叶宽,刘翔,李隆云,彭锐,崔广林,袁玲.
西南地区野生黄花蒿群落种间联结性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5):670-673.
被引量:5
5
申起飞,张明生,李立青,刘贵贤.
生长调节物质对半夏人工种胚形成的影响[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4,11(3):33-36.
被引量:9
6
刘焕,欧阳天林,田承清.
进化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领域的应用研究(英文)[J]
.科技视界,2015(6):8-12.
7
刘二喜,杨朝柱,郑小江,陈勇,牟方贵,赵青华,降巧龙.
花魔芋与湖北贝母一年两熟轮作栽培新模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1):186-191.
被引量:4
8
张明生.
贵州省中药材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5,34(4):9-12.
被引量:3
9
刘文珺,李旭涛,郑尚义,张瑞芳.
半夏地膜双层覆盖对出苗及产量的影响[J]
.甘肃农业,2016(8):46-46.
被引量:1
10
刘贵贤,张明生,李小兰,胡珊珊,韦红边,高晓峰.
适于悬浮培养的半夏疏松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技术[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6,35(1):82-85.
被引量:4
1
蒋运生,漆小雪,陈宗游,柴胜峰,李虹,孙耀松,李峰.
黄花蒿人工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184-2185.
被引量:4
2
刘光田.
50%嘧菌酯·锰锌水分散粒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研究[J]
.农业灾害研究,2012,2(11):17-19.
3
李瑶,承河元,钱子华,方书苗.
猕猴桃溃疡病防治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28(2):139-143.
被引量:23
4
武汗青.
浅谈菊科蒿属植物杀虫作用研究进展[J]
.农业科技通讯,2015(5):221-223.
被引量:5
5
黄正方,刘岁云,杨美全.
酉秀地区黄花蒿类型与青蒿素含量研究(简报)[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8(1):51-51.
6
冯国明.
蔬菜病虫害防治的首选药物[J]
.农药市场信息,2009(8):42-42.
7
韩学俭.
青蒿的引种[J]
.科学种养,2007(7):30-30.
8
付金娥,韦树根,李晓娟,马小军,潘丽梅.
黄花蒿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J]
.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0):2591-2594.
被引量:2
9
李云龙,胡久梅,杨书俊,次仁吉拉,江南屏.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青蒿中金属元素含量[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4):920-922.
被引量:4
10
朱玉灵.
甘薯茎线虫病药剂防治效果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15,43(5):605-607.
被引量:6
中国中药杂志
2009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