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起源的研究——植物考古学新资料和生态学分析
被引量:24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S1期35-38,共4页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Chinese Edition
共引文献77
-
1卫斯.“陶寺遗址”与“尧都平阳”的考古学观察——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的探讨[J].西部考古,2020(2):59-76. 被引量:1
-
2韩茂莉.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J].历史地理研究,2019,39(1):114-124. 被引量:9
-
3宋吉香.西藏考古出土粟类作物研究[J].中国藏学,2023(3):20-28.
-
4黄渭金.刍议水井起源[J].华夏考古,2000(2):81-86. 被引量:21
-
5孙永刚.西辽河上游生态环境变迁与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60-63. 被引量:4
-
6刘毓庆.神农氏与太行山地区关系之考察[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3):39-54. 被引量:2
-
7许天申.论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原始农业──河南古代农业研究之一[J].中原文物,1998(3):12-23. 被引量:12
-
8王星光.炎黄二帝与科技发明[J].中原文物,1999(4):25-33. 被引量:1
-
9李仰松.我国谷物酿酒起源新论[J].考古,1993(6):514-522. 被引量:17
-
10胡志祥.先秦主食文化要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2(3):88-94.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408
-
1张兴香,李雍,吴晓桐,宋艳波,栾丰实,薛新明,金正耀.黄河流域出土龙山时期扬子鳄骨板的多种同位素分析[J].人类学学报,2021,40(1):75-86. 被引量:9
-
2刘国祥.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S1):63-77. 被引量:6
-
3张文平.内蒙古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学资料及其研究概况[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7(2):43-52. 被引量:2
-
4陈全家.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7(2):107-118. 被引量:8
-
5刘国祥.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发掘回顾与思考[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2):8-15. 被引量:15
-
6张忠培.论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文化[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2):31-35. 被引量:5
-
7索秀芬.中全新世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环境考古对比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5(2):42-55. 被引量:7
-
8徐文玲,何启伟,王翠花,牟晋华.大白菜起源与演化研究的进展[J].中国果菜,2009,29(9):20-22. 被引量:3
-
9邱国斌.内蒙古敖汉旗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2):18-46. 被引量:12
-
10陈苇.从居室墓和石雕像看兴隆洼文化的祖先崇拜[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1):66-74. 被引量:8
引证文献24
-
1滕海键.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与古文化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30(1):43-47. 被引量:3
-
2赵克良,李小强,尚雪,周新郢,孙楠.青铜时代中晚期辽西地区农业活动特征[J].植物学报,2009,44(6):718-724. 被引量:12
-
3王天佑,金普军,马明志.陕北靖边老坟梁墓葬出土粮食的鉴定及初步分析[J].农业考古,2011(1):12-14. 被引量:3
-
4滕海键.燕北暨西辽河流域史前经济形态及其演变态势[J].中国农史,2011,30(4):56-62. 被引量:4
-
5滕海键.西辽河流域上古环境变迁与旱作农业的起源和文明因素的兴起[J].社会科学辑刊,2013(6):167-170. 被引量:2
-
6顾延生,季雅斌,管硕,刘红叶,米雨川,王翰林,李仁成.植硅体形态测量学研究与应用概述[J].第四纪研究,2019,39(1):12-23. 被引量:4
-
7滕海键.论燕北西辽河地区的经济形态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从环境史角度考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5):142-148. 被引量:4
-
8陶建英.试论红山文化生业方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9):181-182. 被引量:1
-
9董广辉,张山佳,杨谊时,陈建徽,陈发虎.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农业强化及对环境的影响[J].科学通报,2016,61(26):2913-2925. 被引量:38
-
10张俊娜.中国北方从狩猎采集向农业转变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生产可能性边界模型的解释[J].第四纪研究,2017,37(1):174-186.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62
-
1马志坤,游梓明,宋阿倩,黄文博,郇秀佳,贾鑫.石器表面残留物反映的红山文化时期西拉木伦河中游地区古人食物性植物资源利用情况[J].西部考古,2022(2):213-227. 被引量:1
-
2陶大卫,邹慧琳.古代牙结石残留物的研究进展[J].人类学学报,2024,43(2):344-354.
-
3何嘉宁.中国古代人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人类学学报,2021(2):165-180. 被引量:3
-
4陈国科,杨谊时,张山佳,王辉.张掖西城驿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人类冶金活动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J].人类学学报,2021(1):87-96. 被引量:1
-
5张国文,甘恢元,林留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生计方式研究[J].南方文物,2023(1):161-169. 被引量:1
-
6侯亮亮,赵杰,邓惠,陈小三,陈涛,陶大卫,郭怡.稳定同位素和植物微体化石证据所见山西忻定盆地4000a BP前后的生业经济[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0,50(3):369-379. 被引量:6
-
7樊榕,王芬.浅议人骨社会考古学——以即墨北阡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人骨研究为例[J].东方考古,2023(1):28-40.
-
8董豫,Kate Pechenkina,樊温泉.东周时期男尊女卑制度化的生物考古证据[J].东方考古,2019(1).
-
9刘岩.内蒙古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社会空间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20(1):117-134. 被引量:2
-
10赵克良,李小强,周新郢,孙楠.辽西城子山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期农业活动特征及环境效应[J].第四纪研究,2011,31(1):8-15. 被引量:20
-
1陶大卫.植物考古学与中国农业起源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4):109-112. 被引量:3
-
2来信摘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21(5):15-40.
-
3吴华.人类血缘群体的生态学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71-76.
-
4程溯洛.中国古代北方各族人民发式考略——及其和汉族文化交流的关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3(2):87-93. 被引量:5
-
5张慧萍.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行政生态学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35-38. 被引量:3
-
6洛崤.《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利史》出版[J].中州学刊,2008(4):198-198.
-
7周海峰.父亲[J].青海湖,2009(3):37-43.
-
8董亚杰.教师社会身份认同危机的教育生态学分析[J].商,2015,0(7):271-271.
-
9林富瑞.河南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1(5):57-61.
-
10景爱.契丹遗风点滴[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4):4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