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整合功能
被引量:
11
On the Social Coordinating Fune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当前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社会阶层大分化与新组合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急剧分化 ,旧有的社会结构整合机制变得相对滞后。本文分析了中国中产阶层在中国社会结构整合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
李正东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出处
《学术论坛》
2001年第1期144-146,共3页
Academic Forum
关键词
中产阶层
社会结构整合
整合功能范式
分类号
D66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60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119
参考文献
3
1
[1]Moore B. ,Jr:《The Origins of Dictatorships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m World Boston》.
2
[6]Nicostehr: 《Knowledge Societies 》, Sage Publication Ltd, Lodon. P43~P47.
3
[7]Margaret M ·Poloma,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U. S. A, 1979. P330~331 .
同被引文献
160
1
何俊林,雷定安.
论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产阶级[J]
.西北人口,2000,21(4):2-5.
被引量:4
2
马得勇.
关注转型社会中的中间阶层[J]
.社会,1999,19(9):18-19.
被引量:7
3
景天魁.
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J]
.社会学研究,1999(6):54-66.
被引量:136
4
程竹汝.
中国共产党与社会整合[J]
.学习与探索,1999(5):83-89.
被引量:24
5
万本根,姜生.
中国传统社会整合思想方法论的特点[J]
.社会科学研究,1999(2):74-78.
被引量:3
6
杨善民.
传播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探析[J]
.文史哲,1998(1):97-101.
被引量:3
7
陆梅.
中产阶级的概念及理论回顾[J]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0(3):45-49.
被引量:27
8
黄玉捷.
社区整合: 社会整合的重要方面[J]
.河南社会科学,1997,5(4):71-74.
被引量:35
9
路风.
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
.中国社会科学,1989(1):71-88.
被引量:531
10
齐万良.
传统儒家“礼”的社会整合功能与个体道德的悖礼行为[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4(4):143-14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1
1
陈东冬.
我国中产阶级研究的现状、意义及需要拓展的几个问题[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2(4):112-117.
被引量:7
2
李春明.
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文化发展功能及其实现机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54-160.
被引量:5
3
李友梅.
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J]
.社会学研究,2005(6):90-111.
被引量:84
4
王非,华军.
浅议中国经济主流阶层[J]
.经济问题探索,2006(12):47-51.
被引量:2
5
耿国阶,孙萍.
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公众的发展[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438-441.
被引量:4
6
曾昱.
中国中产阶层问题研究综述[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94-96.
被引量:1
7
何悦.
略论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功能[J]
.时代经贸,2012,10(20):70-70.
8
李正东.
填充模式与有效发展——中产阶层与中国现代化研究[J]
.广东社会科学,2002(1):127-133.
被引量:4
9
丛玉飞.
整合观:理解中产阶级社会整合的新视角[J]
.新视野,2017(3):99-103.
10
刘泽金,罗晓俊.
国内社会整合研究的学术呈现——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6):104-11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119
1
董牧,韩欢欢.
对我国中产阶级几个问题的思考[J]
.中国城市经济,2012(2):335-336.
2
陈东冬.
我国中产阶级研究的现状、意义及需要拓展的几个问题[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2(4):112-117.
被引量:7
3
赵延东.
“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成因及后果[J]
.浙江社会科学,2005(2):86-92.
被引量:49
4
毛维静,刘树枫,袁海林,赵娟,杨志俊.
论我国中间阶层及其社会效应[J]
.特区经济,2006(10):122-123.
5
王非,华军.
浅议中国经济主流阶层[J]
.经济问题探索,2006(12):47-51.
被引量:2
6
赵朝.
我国中产阶级理论研究经纬观照[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112-115.
被引量:1
7
仇立平,顾辉.
社会结构与阶级的生产 结构紧张与分层研究的阶级转向[J]
.社会,2007,27(2):26-51.
被引量:40
8
刘玉照,应可为.
社会学中的组织研究 在研习和交流中走向规范[J]
.社会,2007,27(2):72-89.
被引量:1
9
沈瑞英.
中产阶级“稳定器”理论质疑[J]
.学术界,2007(4):106-111.
被引量:5
10
汪国华.
推进“政治参与”有序化——“企业白领”政治参与的实践反思[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32-36.
被引量:2
1
周文惠,周立.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20(4):15-17.
2
曾昱.
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39-41.
被引量:1
3
王爱巧,王宜宾.
转型期党的社会整合功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5):96-96.
被引量:1
4
马丽娟.
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J]
.前沿,2006(4):217-221.
被引量:8
5
李春玲.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J]
.人民论坛,2016(18):64-67.
被引量:10
6
吴桂英.
中国“中产阶层”——事实还是建构[J]
.学理论,2014(13):96-98.
7
巫肇胜.
论中国中产阶层的冷漠现象[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4):14-18.
8
霍福.
本地人和外地人——从西宁移民谈民俗的社会整合功能[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3(2):24-27.
9
曾昱.
中国中产阶层问题研究综述[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94-96.
被引量:1
10
胡惠庆.
论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21-24.
学术论坛
200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