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比较研究——兼论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
被引量:4
出处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9-32,共4页
Population & Economics
同被引文献15
-
1乔榛.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与中国就业体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3):3-6. 被引量:5
-
2乔榛.马克思就业理论与西方就业理论比较研究[J].经济学家,2006(5):26-32. 被引量:8
-
3朱殊洋.扩大再生产均衡条件的一个实现形式[J].当代经济研究,2007(3):11-13. 被引量:2
-
4方福前.凯恩斯和马克思对失业原因分析的比较[J].教学与研究,2007(6):20-27. 被引量:9
-
5黎贵才,卢荻.技术变革、劳动压榨与失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失业理论的模型建构与阐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7(12):14-17. 被引量:11
-
6朱殊洋.对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2008(3):68-79. 被引量:7
-
7曾令秋,王德忠.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一个新的综合[J].经济学家,2008(4):73-78. 被引量:9
-
8朱殊洋.物价参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考察[J].当代经济研究,2008(7):8-13. 被引量:4
-
9蒋南平,黄珣.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解读[J].经济学家,2009(1):44-49. 被引量:9
-
10郭宝宏.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现时代中国就业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0):84-9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5
-
1李云.马克思就业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为例[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6(3):67-73. 被引量:1
-
2徐跃华,朱殊洋.一类均衡条件下就业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4):18-21. 被引量:1
-
3朱殊洋,徐跃华.对就业和劳动密集度变化规律的探讨[J].探求,2014(5):105-107.
-
4徐跃华,朱殊洋.马克思均衡下的分布参数就业模型[J].当代经济研究,2015(4):19-24. 被引量:1
-
5徐跃华,朱殊洋.基于马克思生产函数的最优经济增长模型[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4):4-8. 被引量:3
-
1崔效军,吴祥东.马克思失业理论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分析和比较[J].时代经贸,2010,0(6):23-24.
-
2迟方圆.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再认识[J].经济视角,2013,32(9):17-18.
-
3王茂修.初级阶段过剩人口问题的探讨[J].财经科学,1989(5):59-61.
-
4林刚.用工荒背景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1,30(11):48-49. 被引量:1
-
5王林芳.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7(5):40-42. 被引量:1
-
6杨锡春.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十大难点[J].审计文摘,2006(6):40-41. 被引量:1
-
7许丽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J].经济师,2006(7):189-190. 被引量:2
-
8刘嘉.马克思主义竞争学说与国有企业改革[J].学理论,1995(11):16-17.
-
9乔榛.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与中国就业体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3):3-6. 被引量:5
-
10贺志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及其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1998,12(5):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