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24-26,共3页
Population & Economics
共引文献69
-
1段成荣,黄凡,毕忠鹏.关于各民族共同走向人口现代化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3):117-127. 被引量:12
-
2莫国芳,包广静.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云南人口现代化探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86-89.
-
3穆光宗.人口流迁与人口现代化:系统科学的视野[J].人口与经济,1997(4):10-16. 被引量:5
-
4朱宇.从两种模式的对比看乡镇企业发达地区的生育率转变机制[J].人口与经济,1997(2):53-55.
-
5顾宝昌.论生育和生育转变:数量、时间和性别[J].人口研究,1992,16(6):1-7. 被引量:163
-
6谢雷光.妇女文化素质与“人口素质逆淘汰”[J].人口学刊,1997,19(2):44-49. 被引量:2
-
7王秀银.关于人口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人口研究,2002,26(4):9-16. 被引量:32
-
8张清霞.生育现代化和测度指标体系[J].西北人口,2002,23(2):25-28. 被引量:2
-
9尹文耀.中国教育现代化标准量化方法研究——以中国人口预期受教育年数现代化标准为例[J].人口研究,2004,28(6):19-26. 被引量:3
-
10中国人口现代化:挑战与展望[J].人口研究,2001,25(1):24-26. 被引量:18
同被引文献29
-
1周成虎.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2):129-131. 被引量:169
-
2苏奋振,周成虎.过程地理信息系统框架基础与原型构建[J].地理研究,2006,25(3):477-484. 被引量:31
-
3宋玮,王家耀,郭金华.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6,23(4):235-238. 被引量:30
-
4魏迪,厉旭宏.我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法理质疑与完善选择[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2):8-11. 被引量:4
-
5刘凯,毋河海,艾廷华,秦耀辰.地理信息尺度的三重概念及其变换[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33(11):1178-1181. 被引量:16
-
6吴长彬,闾国年.一种改进的基于事件-过程的时态模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33(12):1250-1253. 被引量:26
-
7刘盛和,邓羽,胡章.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10):1187-1197. 被引量:131
-
8崔珂瑾,程昌秀.空间数据模型研究综述[J].地理信息世界,2013,20(3):31-38. 被引量:7
-
9邓楚雄,李晓青,向云波,张晔,刘利科.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6):142-147. 被引量:55
-
10刘耀林,方飞国,王一恒.基于手机数据的城市内部就业人口流动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8,43(12):2212-2224. 被引量:28
-
1邹积贵.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最开放的社会[J].齐鲁学刊,1986(4):62-65.
-
2税远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个性发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8-22.
-
3李庆连.《自杀论》读后感[J].金田,2012(6):56-56.
-
4舒扬.严复人口思想述评[J].福建论坛,1982(6):46-50. 被引量:1
-
5徐云鹏.迁移人口的特征[J].经济评论,1994(6):82-88.
-
6刘绪贻.一本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农村社会学著作[J].社会,1991,11(4):35-36.
-
7韦东超.城市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以广西百色市壮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4,24(4):86-90. 被引量:11
-
8张玮祎.人的个性发展研究述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5):131-132.
-
9张永缜,张晓霞.共生价值观与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导刊,2007(10):54-56. 被引量:1
-
10曹晓峰.自由时间与人的个性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1986(5):39-42.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