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功能及信息采集设计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研究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功能及信息采集的设计问题,主要包括自动化系统结构、自动化系统软件实现功能、自动化系统信息采集和调度自动化信息处理。
作者
李程远
机构地区
广深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出处
《科技资讯》
2005年第26期12-13,共2页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关键词
系统结构
信息采集
变电站
分类号
TM76 [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41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4
1
余世孝,李勇,王永繁,周灿芳.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类系统与数字植被图 Ⅰ.植被型与群系的分布[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9(2):61-66.
被引量:19
2
侯庸,王伯荪,张宏达,李鸣光.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凋落物[J]
.生态科学,1998,17(2):14-18.
被引量:24
3
Zaal Kikvidze,Masahiko Ohsawa. Measuring the number of co-dominants in ecological communities[J] 2002,Ecological Research(4):519~525
4
Masahiko Ohsawa. Differentiation of vegetation zones and species strategies in the subalpine region of Mt. Fuji[J] 1984,Vegetatio(1):15~52
二级参考文献
7
1
方炜,李鸣光,王伯荪,张宏达.
广东黑石顶森林群落凋落叶的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3,1(1):20-30.
被引量:4
2
张宏达,王伯荪,陈章和.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与生产量研究——Ⅶ .凋落量、现存凋落量和凋落物分解速率[J]
.华南植物学报,1992(1):107-114.
被引量:5
3
吴增志,矢幡久,须崎民雄,汰木达郎.
关于日本扁柏人工林光能利用效率的研究(Ⅰ)——群落生产结构与现存量、生长量和光能利用效率[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9,13(3):208-218.
被引量:4
4
徐冠华,田国良,王超,牛铮,郝鹏威,黄波,刘震.
遥感信息科学的进展和展望[J]
.地理学报,1996,51(5):385-397.
被引量:115
5
于明坚,陈启瑺,李铭红,常杰,潘晓东,陈增鸿,邵剑波.
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凋落量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1996,20(2):144-150.
被引量:37
6
余世孝,罗睿,陈里娥,缪汝槐.
广东生物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Ⅰ.维管束植物的数据库及其检索[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5(6):85-89.
被引量:6
7
余世孝.
广东省自然植被类型划分的探讨──针叶林[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1):19-27.
被引量:15
共引文献
41
1
赵林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实践与反思[J]
.科技资讯,2005,3(26).
2
覃林,余世孝,王永繁.
广东黑石顶不同森林类型的优势种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5):83-85.
被引量:12
3
余世孝,王永繁.
广东黑石顶森林演替过程群落稳定性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6):23-26.
被引量:5
4
王本洋,余世孝.
种群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2005,29(2):235-241.
被引量:117
5
李雪峰,韩士杰,李玉文,侯炳柱,李雪莲.
东北地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凋落量的比较[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5):783-788.
被引量:41
6
王永繁,余世孝.
黑石顶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种间总体关联性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4):88-91.
被引量:6
7
翁伯琦,王义祥.
亚热带山区红壤地碳平衡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143-150.
被引量:8
8
王本洋,余世孝,王永繁.
种群分布格局的各向异性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2):83-87.
被引量:12
9
吴擢溪.
人促常绿阔叶次生林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动态[J]
.山地学报,2006,24(2):215-221.
被引量:14
10
王本洋,余世孝,王永繁.
植被演替过程中种群格局动态的分形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2006,30(6):924-930.
被引量:31
同被引文献
3
1
曹茂升.
500kV 变电站自动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
.电网技术,1998,22(8):38-41.
被引量:15
2
丁书文.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网络选型[J]
.继电器,2003,31(7):37-40.
被引量:57
3
茹锋,夏成军,许扬.
IEC61850标准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探讨[J]
.江苏电机工程,2004,23(3):8-12.
被引量:40
引证文献
1
1
范秀丽.
论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08,5(25):47-4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尹晓,黄建新.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抗电磁干扰探究[J]
.中国科技博览,2012(27):398-398.
1
超低功耗电路支持新一轮能量采集设计[J]
.今日电子,2014(1):56-56.
2
杜珺.
基于单片机的脉冲信号采集与处理[J]
.科技与创新,2014(24):80-80.
被引量:3
3
唐元斌.
综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稳定性[J]
.科技与企业,2011(9):103-103.
4
蒋文泉.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稳定性初探[J]
.广东科技,2010,19(8):111-112.
被引量:3
5
蒲寅,李赵阳.
数字化变电站关键技术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6):125-125.
被引量:1
6
段晓华.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J]
.科技风,2010(14).
被引量:1
7
张建庭.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及其工程调试技术探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4(3):152-152.
被引量:6
8
高明非.
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论述[J]
.科技风,2010(12).
9
蔡君儿,朱永芳.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浅述[J]
.电气开关,2005,43(2):28-29.
10
封孝辉,王长利,张秋实.
基于DSP的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垂直运输系统信号采集设计[J]
.煤炭工程,2010,42(8):108-110.
科技资讯
2005年 第2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